導航:首頁 > 去中心化 > 去自我中心化與錯誤信念

去自我中心化與錯誤信念

發布時間:2023-10-28 22:58:40

⑴ 怎樣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

去接觸更多的人和事,去接觸比自己厲害的人。去看一看,社會上的精英是如何的生活的,因為你自己本身要比他們差一個層次,所以你在跟他們相處的過程中,必定不會以自己為中心的,然而你將這個性格養成之後,那麼以後將面對比自己不厲害的人將不再會以自己為中心,將會將事情把握的很有分寸。並且這個方法將還會有助於你積累自己的人脈,將自己的其他性格也變得非常的溫和,今後再遇到今後的問題也將會被你處理妥當。

去一些寺廟感受一下和尚們的靜靜的生活,看他們每天如何在無聊的事情中讓自己的行為變得有意義。這相比於讓以自己為中心,這種浮躁的心態能更好的參悟到佛界的一些理論,讓自己變得更加的明白,自己的行為是多麼的不重要多麼的浮誇。當一個人覺得自己某些行為浮誇的時候那麼能改掉這個壞習慣,就變得觸手可及,變得非常的容易。

⑵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⑶ 2歲至7歲小兒的思維特點是

一、兒童思維的產生和發展


4、鍛煉兒童的思考力。在家庭生活中,鍛煉兒童思考力的機會是很多的,只要家長在 這方面做有心人,善於引導兒童去思考就會獲得豐收。玩玩具、做游戲、猜謎語、養小動物 、養花以及參加家務勞動等等,都可以使和童積極動腦筋去進行分析、比較,判斷、推理等 一系列邏輯思維活動,從而促進思維能力的發展。例如搭積木、拼六面圖、拼七巧板等等, 都要動腦筋找出規律才能完成。有些智力游戲,不僅要動腦筋還要比速度才能取勝。

5、教給兒童正確的思維方法:思維的特徵是概括性、間接性和邏輯性,兒童隨著年齡 的增長,有了較多的感性知識和生活經驗,語言發展也達到較高水平,為思維發展提供了條 件工具。但還要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才能更好地利用這些條件和工具,兒童不是一開始就 能掌握的,家長和老師都要引導和教給兒童,遇到問題如何通過分析、綜合、比較和概括, 作出邏輯的判斷、推理來解決。教兒童掌握正確的思維方法,兒童一旦掌握了正確的思維方 法,就如插上了思維發展的翅膀,抽象思維能力就能得到迅速的發展和提高。

⑷ 幼兒思維的特點–思維方式的變化【566】

思維是認知活動的核心,也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一個重要特徵。在幼兒階段,兒童的思維獲得了很大的發展,兒童思維的方式、思維的工具和思維的具體內容都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從思維發展的方式看,兒童的思維最初是直觀行動的,然後出現具體形象的思維,最後發展起來的是抽象邏輯的思維。

直覺行動思維,又稱直觀行動思維,主要以直觀的、行動的方式進行。這種思維的主要特點是:

①思維是在直接感知中進行的。思維不能離開對具體事物的直接感知。

②思維是在實際行動中進行的。思維不能離開兒童自己的動作。

實際上,動作和感知是不可分的,動作不但為兒童提供觸覺形象,而且提供不斷更新的視覺和聽覺形象。由此使兒童能夠認識到單憑感知所不能揭露的知識。

直覺行動思維是低水平的思維。這種思維的概括水平低。它更多依賴感知和動作的概括。這種思維方式在2~3歲兒童身上表現最為突出。在3~4歲兒童身上也常有表現。這些兒童離開了實物就不能解決問題,離開了玩具就不會游戲。年齡更大一些的兒童,在遇到困難的問題時,也要依靠這種思維方式。

直覺行動思維離不開幼兒對客體的感知和動作,是幼兒早期出現的萌芽狀態的思維。

例如,幼兒通過拖動桌上的布來獲得他不能直接拿到的玩具。

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這個階段幼兒思維的發展有兩個明顯的標志:一是幼兒有時不用明顯的外部嘗試動作就能解決問題;二是產生了延遲性模仿能力。

所謂延遲性模仿是指模仿的對象或動作在眼前消失一段時間後對行為或動作的模仿。

總體上說,幼兒大致獲得了以下能力:幼兒通過伸手和抓握等動作,開始注意到物體的空間關系,這使幼兒逐漸超越了直接的感知和運動,開始理解周圍的世界;幼兒突破了直接經驗的限制,形成具有先後的時間維度的概念,出現了對因果關系的初步理解;幼兒開始逐步理解目標和手段的關系;幼兒可以模仿不在眼前的行為並表現出明顯的目的性,等等。

在皮亞傑看來,這一階段幼兒思維發展的最大成就之一就是獲得了「客體永久性」的概念,即幼兒明白了消失在眼前的物體仍將繼續存在。

皮亞傑認為,幼兒在沒有直接感知物體時卻相信物體仍然存在是一個逐步學習的過程,貫穿整個感知運動階段,其典型的表現就是幼兒出現藏貓貓的游戲行為。

直覺行動思維是貫穿人一生的思維方式。幼兒的直覺行動思維離不開幼兒對實際物體的感知和動作,因而缺乏行動的計劃性和對行為結果的預見性,思維具有明顯的狹隘性。

具體形象思維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體形象的聯想進行的,是利用事物的形象以及事物形象之間的關系解決問題的思維。

例如,幼兒開展游戲,通過扮演角色、制訂規則和行動計劃的表象進行思考和解決問題。

思維的具體形象性是在直觀行動性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是幼兒思維的典型方式。

具體形象思維這一階段的幼兒雖然擺脫了對動作同步性的依賴,但仍受到具體事物的形象和動作的影響。

這一階段幼兒普遍存在的思維特點主要表現為幼兒思維的泛靈論、幼兒思維的不可逆、幼兒思維的不守恆。

幼兒的泛靈論是指幼兒將一切物體都賦予生命的色彩。

例如,幼兒認為在採摘植物時植物會受到傷害,植物也會感到疼痛。幼兒期的孩子還認為和他有關的一切玩物都是有生命的,比如他坐在椅子上掉了下來,他不認為是自己沒坐好掉下來的,反而認為是椅子不好故意讓他掉下來的。

再比如說他扔個球,想讓這個球走直線,可是球並沒有走直線,他認為是球不聽話,故意不走直線,也就是說,他認為無論是球還是椅子,都是有生命的,都是活物。

所以,前面講過的如果是物品的過渡性重要他人,家長們一定不能隨意扔掉或損壞,孩子並沒有認為那是物,而認為是他依戀的生命。

幼兒思維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是不可逆性,幼兒不理解邏輯運算的可逆性。

例如,4歲的幼兒不能理解當a>b時,則b<a。例如,當你問一個幼兒:「你有哥哥嗎?」幼兒回答說:「有。」「他叫什麼名字?」「陶陶。」「陶陶有沒有弟弟?」「沒有。」

此外,在這一階段幼兒在事物發生轉變時只注意知覺變化的最終狀態而不注意變化或轉化的過程。

比如說7和8誰大?他知道8大;8和9誰大?他也知道9大;那麼7和9誰大?幼兒卻不知道。只有再用7和9比,他才知道9大。

這一階段的幼兒也不能理解「如果A的某種屬性等於B,B等於C,那麼A等於C」這種類型的問題。

把一滿杯啤酒倒在碗里,然後再用這個杯裝滿啤酒,問幼兒,碗里的啤酒和杯里的啤酒哪個多?幼兒回答不知道。

守恆是指個體能認識到,當物體的外形或形狀發生改變時物體固有的本質屬性不隨其外在形態的變化而發生改變。

有專家曾在幼兒中做過數量守恆方面的實驗,給幼兒呈現兩排砝碼或糖果,前後排列一致,讓他們回答兩排砝碼或糖果的數量是否一樣多。幼兒一般回答說一樣多,如果實驗者把其中的一排擴大或縮小間距,改變其外在形態,然後讓幼兒回答這兩排的數量是否一樣多,基本上都認為不一樣。

再比如,體積守恆實驗,給幼兒呈現兩個一樣的杯子,然後都裝滿水,讓幼兒明白兩個杯子中的水一樣多,然後將其中的一杯水倒入一個較高或一個扁平的杯子中,問幼兒兩杯水是否一樣多,很多孩子都會說不一樣或者根本就不知道。

還有長度守恆實驗和重量守恆實驗等,一系列的守恆實驗表明,處於這個階段的幼兒還不能理解不變性原則,還沒有獲得思維的可逆性。

家長如果能夠了解幼兒的這些思維特點,就應該清楚或盡量做到,處在幼兒中期這個時期的孩子不能學算術。

但是大部分家長都願意讓孩子提前學,甚至把小學一、二年級的算術都學了,可怕的是還學會了。

我們假設孩子學會了是一種收獲,那麼這種收獲付出的代價是什麼呢?

有三個方面:

一是付出了正常年齡學這些知識所用時間的幾倍或十幾倍;

二是孩子學習興趣的喪失,也就是從幼兒園開始就把學習這件事和痛苦聯系在一起,所以很多孩子上學後一學習就痛苦;

三是會出現一些壞習慣,因為孩子在幼兒園就學會了小學一年級課程,那麼他到了小學一年級的課堂時就會不注意聽講,慢慢就會養成注意力不集中的壞習慣。

當然這里分析的上述現象不是指全部孩子,但的確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會出現以上的問題,這些代價太沉重了,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弊大於利。

抽象邏輯思維是指利用抽象的概念或詞,根據事物本身的邏輯關系解決問題的思維,它是反映事物的本質屬性和規律性聯系的思維,是通過概括、判斷和推理進行的。這是高級的思維方式。嚴格說來,學前期兒童沒有這種思維方式,只有這種方式的萌芽。

幼兒在6歲左右這一時期,開始出現抽象思維的萌芽。

第一,幼兒開始獲得可逆性思維。

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如果在一堆珠子中減去幾個,然後增加相同數目的珠子,這堆珠子的總數將保持不變。

第二,幼兒的思維開始能夠去自我中心化 。

所謂去中心化是指幼兒認識到他人的觀點可能與自己的有所不同,幼兒能站在他人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

第三,幼兒開始能夠同時將注意力集中於某一物體的幾個屬性,並開始認識到這些屬性之間的關系。

例如,幼兒開始認識到一個物體可以有重量和大小等幾個屬性,並且認識到這些屬性是可分離的。

第四,幼兒開始使用邏輯原則。

幼兒獲得的重要邏輯原則是不變性原則,即一個客體的基本屬性不變。另一個原則是等價原則,即如果A等於B,B等於C 則A必然等於C。

綜上所述,幼兒的思維發展經歷了 直覺行動思維階段、具體形象思維階段和抽象邏輯思維的萌芽階段 。幼兒時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要形式。

⑸ 為什麼別人能做的我不能做別人不能做的我能做為什麼



你是否經常對現有的生活不滿意?你是否經常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你是否經常對生活感到無力,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你是否經常羨慕別人的生活,感覺自己好像什麼也沒有?

這個時候我們大多會怎麼做呢?去網上搜索各種方法,給自己制定各種計劃,給自己許諾發毒誓,可惜最後卻一次次地被現實打臉。然後又比之前更消沉,消沉過後,又覺得自己不能這樣下去,然後再去重復之前的動作。一通操作下來,不但沒有任何進步,反而讓自己不停地消耗,陷入了惡性循環。那麼我們到底要怎樣才能真正地改變,真正地成長呢?改變自己真的很難嗎?其實改變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難。無論你是想堅持鍛煉,學習,閱讀,還是想賺更多的錢,處理好人際關系,又或者想戒掉某個壞習慣,只要按照以下四步慢慢來,一定能得到改善,穩步提升。

一、放空自己。

如果你有以上想法或者困惑,那首先要做的不是去給自己定計劃、定目標來激發自己的鬥志,而是要讓自己安靜下來,讓身體放鬆,讓心靜下來,停止一切胡思亂想。

我們經常會給自己許諾。「從明天開始,我就怎樣怎樣」,「明天起我就徹底改掉這個壞習慣」,但是往往事與願違,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明天永遠只能是明天。大家都知道《三國演義》里的一個經典橋段吧,張飛天性好酒,在守徐州的時候,對身邊的人說,我們今天飲個痛快,不醉不休,今天過後,所有人都要禁酒。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張飛終究沒能守住徐州。當你心不靜的時候,制定再好的計劃最後都註定以失敗告終,就像很多人,一邊熬夜刷著抖音,一邊告訴自己熬夜不好,明天一定要早起。但是當你熬夜到凌晨兩三點的時候,第二天還怎麼早起?還不是會重復之前的生活規律。

有人會問,難道我們不要思考,不要計劃了嗎?難道我們應該得過且過,破罐子破摔了嗎?當然不是,不去計劃還談什麼改變?我們只是要暫時讓自己安靜下來,古人在《大學》里早就告訴我們「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意思是「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獲」。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讓自己靜下來,那怎麼才能靜下來呢?古人又說了,「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告訴我們「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你當然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即使現在不知道也沒有關系。你能看到這里,至少說明現在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這里的」知止「我強行加個意思,引申為」停止「,當你迷茫的時候,你要知道停止。

二、認清自己。

《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因為在」靜「中,我們才會爆發無窮無盡的智慧,許多無解難題,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梳理,甚至迎刃而解。
那我們應該讓自己」靜「多久呢?沒有固定期限,一般一到兩天,長則三到五天。當你確定自己真的安靜了,情緒平穩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認清自己。正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先認清了自己,才有資格談改變。認清自己不能光靠想,頭腦裡面想一萬遍都是沒有用的,要盡可能通過發散思維,用紙和筆詳細地記錄下來。這個在心理學上叫做「啟動情緒療愈效應」。有人說這是雞湯,甚至會抬杠,「單純幾個字能有直接改變物質的物理效果嗎?公司不給開工資,我把這句話寫到紙上,老闆就會給我先結一半的工資嗎?」我只能說你還需要歷練,但我會尊重你的想法。

我們應該從哪裡入手去認清自己呢?該怎麼寫,又該寫些什麼?
1.分析自己目前面臨的處境,告訴自己現在處於什麼狀態。是因為感情受挫痛苦不堪,還是人際關系處理不好?是在職場遭遇了瓶頸,還是身體不好渴望健康?是經濟壓力過大,不堪重負,還是負債累累,想要翻身?
2.針對以上一條或多條,多問問自己想要什麼,從而分析出面對的難題是什麼。如果是感情受挫,那你是想挽回呢,還是想放棄?如果是想挽回,那是什麼因素在阻止你挽回?是因為你沒錢沒房沒車,還是因為你長得沒別人好,沒別人健康?是因為自己的性格問題,還是因為第三者的出現?如果是想放棄,那以後你想要一份怎樣的感情?

3.分析原因,是什麼原因導致你成為現在的樣子,內因外因都要一一列出來。就如上面舉的例子里所說,如果感情受挫是因為你沒錢沒房沒車,那是什麼原因導致的?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還是因為社會環境,沒資源沒人脈被人欺騙等等。
4.針對分析出來的原因,想清楚哪些是你無法改變的,哪些是你能改變的。一般來說外因我們都無法直接去改變,我們能改變的只有自己。對於能改變的,短時間內能改變的有哪些?哪些需要長期的堅持?問問自己,現在能做什麼。注意,一定要是切實可行的事情。比如說沒錢,那可不可以去找工作?有工作的可不可以再去做份兼職?你的自身條件能做哪些兼職?是送外賣還是做家教?
5.做這些事需要做多久。給自己畫個表格,把計劃分成短期計劃和長期計劃,再具體落實到每一月、每一周、每一天,拆分成一個個小目標,做完這些你會發現,其實比你最開始想像中的要輕松。

三、接納自己。
經過你自己的深度分析,相信你已經明白自己所面臨的處境,導致這種處境的原因,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現在能做的是什麼。這個時候的你不會再迷茫,但是新的問題來了,你會去責怪自己。「當初的自己真不是東西」,「我早幹嘛去了」,「我要是早怎麼樣就好了」。能有這種想法,說明你對自己比以前了解更深了,但是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這裡面暗藏著巨大的危險。所以請你馬上,立刻停止評判。

只有停止評判,停止自責,你才能真正地開始蘇醒,直到真正的醒來。為什麼我們總是很容易看清別人身上的問題?和自己不相乾的事情分析起來都頭頭是道,有條有理,但是當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卻容易被情緒左右,不知所措?那是因為你還沒有真正的醒來。不要自己給自己貼上「我沒有價值」、「我就是個廢物」的標簽。從來沒有哪一個人會是廢物,萬事萬物本就相生相剋,這個世界也從來沒有真正的非黑即白。我可以很負責任地告訴你,你的優點就是缺點,缺點就是優點,關鍵看你怎麼去運用。內向是「缺點」嗎?有人覺得是,因為內向就很難和陌生人打交道,和朋友同事聚會也會經常冷場。可在你的領導和長輩看來,也許你就有著沉穩、堅韌、善於思考、勤於鑽研的優秀品質。

不要去責怪別人,更不要去責怪自己。你要告訴自己,我只是在當時做了自己認為最適合的事情,造成這一切不好的那個人既是我,又不是我。學會尊重自己,接納自己,當初的種種選擇只是我在社會和環境的驅動下做出的看似合理的選擇,錯不在我,也不在別人,只是當時的我沒有現在的認知,當時的我還沒有真的醒來。當你這么想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真正的自己在慢慢蘇醒,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這個時候,你就能夠跳出來,站在事情之外客觀地分析問題,當你能將人和事分開,並且能非常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的時候,你就會在內心放下糾結、焦慮,發現更好的改善思路和方法。

四、活在當下。

很多人都在說要活在當下,那到底怎樣才算是活在當下呢?當下就是現在,就是眼前。當你看到這句話的時候,你在幹嘛呢?如果你的回答是就是在看這篇文章,正好讀到了這句話,那我恭喜你,你此時此刻,正活在當下。如果你是一邊聽歌一邊看到這句話,或者正在吃飯,正在走路,正在……那就不叫活在當下。《金剛經》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計劃制定好了,以後就按計劃去執行,不要再去胡思亂想。沉迷過去你就會抑鬱,幻想未來你就會焦慮。而當你把時間花在過去或未來的時候,此時的你就會變成過去的你,那就會永遠活在頭腦里。從現在開始,行動起來吧。唯有活在當下,珍惜眼前,才是最好的人生狀態。

⑹ 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淺談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因果關系之探析心化

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淺談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因果關系之探析心化

孩子的自我中心化會影響孩子們的人生路,那麼大家知道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心化嗎?下面我帶來的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淺談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因果關系之探析心化。

你不是中心,你不是小皇帝

隨著《爸爸去哪兒》第三季的熱播,我們又在快樂、淚水與感動中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夏天,寶寶們實在很萌,爸爸們真的很逗,最最重要的是我們又從星爸們那裡學到了很多育兒的經驗,雖然有些地方不如大家所期待的那樣,但這就是他們最真實的生活,除了為他們點贊沒什麼好去挑剔的。回憶每一期的畫面,總會有那麼些鏡頭、話語彌留在腦海中。正如在最新一期的節目中,當劉燁帶著諾一找到他們入住的房子時發生的一幕,星爸的話讓我想寫點什麼。

大家還記得當他們來到房間,諾一開心的就爬上了床,這時屋主爺爺走過來熱情的給他們打開了風扇,並跟劉燁寒暄了幾句,此時諾一躺在床上嘴裡自顧自地念叨著,爺爺問諾一「幾歲了」,諾一沒有語言的回答,只是用手指表示自己多大。看到這里劉燁用有些失望的語氣對諾一說到:「你以為你是誰啊,大人跟你講話你就不聽,爺爺在這里跟你講話呢,爸爸在跟你講話,我們在講話,你不是中心,你不是小皇帝,要求你做的,教育你的,這是必須聽的......」。各位爸爸媽媽,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經常會遇到同樣的情形,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而令我們感覺沒面子所以生氣。其實這都不怪孩子,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表現源自於「兒童自我中心」。

走出自我中心誤區

什麼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心理術語,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三山實驗: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孩子們無一例外的都認為另外一人看到的沙丘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樣的。這個實驗表明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完全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和看待事物,這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現。他指出:活動缺乏協調、主客體沒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狀態的根源。也就是說在孩子剛出生處在感知運動階段(0-2歲)嬰兒物我不分,生活在沒有客體的宇宙里,沒有自我意識,這是一種極端的自我中心階段。到了前運算階段(2-7歲)幼兒能運用語言與人交際,對世界的認識形成表象,孩子開始用「我」這個詞標志自我意識開始建立,經常會聽見這時期的兒童說「我想……,我要……、我不要……我的……」,這些都標志著他們進入自我中心的新階段,在此階段,幼兒不能區分自己和別人的觀點,很難從別人的觀點(角度)看問題,也分不清主客觀。如當自己感覺糖很好吃時,就認為別人也很喜歡這個糖果。自我中心是兒童早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

自我中心=自私?很多爸爸媽媽愛說自己的寶寶很自我中心,很自私,例如寶寶每次吃東西都不給小朋友分享,或者爸爸媽媽想要點都要不到,這時媽媽們都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這么小氣,有時會說「小氣鬼」。大家看到寶寶的這種行為和我們成人平時說的自我中心,自私有什麼區別嗎?當然有,寶寶很小,常常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中心,多從自我考慮問題 ,寶貝們之所以表現出這樣的行為並不是因為他們自私、不大方,只是受制於他們心理、智力發展水平。而成人們講到自私,自我中心都是從道德的角度,真正的自私是指個體面臨自己利益與對方沖突時,會不計對方損失,以滿足自己利益為主;此外,自私的人在進行自私行為的同時,通常能察覺自己的行為可能損及別人的利益,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擇手段,但我們的寶寶所表現出的種種完全以自己意志為轉移的行為都只是無心之舉,他們沒想過回去傷害身邊任何人,所以自我中心跟自私不是一回事。

自我中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是負面的嗎?當然也不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存在一枚硬幣的兩面,平時我們看得更多的可能是自我中心的背面,那它的正面是什麼呢?明白了「自我中心」其實是由於孩子思維發展特點所致,也許父母可以更好的理解孩子產生的各種自我中心行為。所以當我們知道孩子「自我中心」了,我們便知道孩子在成長之中。這種成長表現在:1.孩子的需求變多了,以前孩子也許只滿足吃飽睡足身體感覺舒服就好了,但現在寶寶們需要買玩具、買冰淇淋、需要媽媽時刻的陪伴等。2.孩子的能力增強了,從嬰兒的哭要到語言的表達,從被動的滿足到自我行動。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表現「自我中心」的孩子才是一個正常的孩子。皮亞傑還認為孩子具有「泛靈論」的思維特點,特別是處在自我中心的孩子們,在此階段的孩子們看待世間萬物都跟人一樣有意識,他們的運動變化都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所以常常把玩具當作活的夥伴,與它們游戲、交談。比如一個孩子在玩他的玩具車,車車跑到溝里去了,他認為是車車「不聽話」;自己不小心碰到桌子了,他認為是桌子的錯,是桌子故意的,所以要求爸爸媽媽打桌子幾下。這樣的思維特點對孩子的成長並不是百害無一利的,至少說明他們有想像力,能把生活觀察的一些經驗與周圍事物進行聯系。所以作為家長並沒必要因為孩子自我中心而奇怪或煩惱。

去自我中心化

自我中心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階段,兒童一兩歲開始就慢慢有自我意識,三四歲是自我中心的高峰,隨著他們社交能力、語言能力、智力的提高和活動范圍的擴展,特別是到了五六歲左右,兒童自我中心化語言越來越少,慢慢能意識到別人觀點或看法的存在,從而在「概念或概念化了的活動」上區分並協調自我和別人的關系,漸漸完成去中心化。所以「自我中心」人人都有,只是存在個體差異,伴隨著兒童不斷成長,都會超越「自我中心」,走向成熟。但如果兒童自我傾向過於嚴重,或到了六七歲停滯在自我中心階段,問題就嚴重了。怎樣更好的幫助兒童實現去自我中心化,這里有些建議供爸爸媽媽參考:

1、爸爸媽媽應有「去自我中心」的意識

經常在路上見到媽媽追著寶寶說「來,把衣服穿上,不然會冷,感冒了怎麼辦」,孩子一個勁的推搡不要穿衣服,都有些生氣的樣子甚至都哭啦,但是媽媽還是把衣服套在了孩子身上,嘴裡還嘮叨著「怎麼這么不聽話呀」。前幾天幼兒園小班開始有託管興趣班了,問家長給寶寶報名嗎?有幾位家長非常熱情的就給孩子報了,後來我問他們寶寶願意上幼兒園嗎?答案是否定的,寶寶們每天都是不要去上幼兒園,上幼兒園不好玩,既然如此,當孩子看著自己的同學都可以開開心心的回家而自己還得在那裡多帶上一小時會是什麼感受呢?其實現實生活中我們做爸爸媽媽的總是覺得孩子自我中心,反思一下,我們自己是不是經常以愛的名義在行自我中心之實。如果我們沒有很好的自我意識,經常用這樣的方式去強化孩子的行為,必然不利於孩子的去自我中心化。所以爸爸媽媽要有更高的自我覺察能力,降低對孩子的期待,減少左領右舍的攀比心理,省去對孩子圓夢心理,多與孩子共情,而不是依著我們的情緒「安靜下來」「住口」「在這樣就把你扔到門外去」,也許寶寶需要的是我們的認可而已。

2、不以孩子為家庭中心

當代獨生子女較多,即使不是獨生子女,兄弟姐妹也不多,家人對孩子都是疼愛有加,孩子們很容易成為家庭的核心,家裡全體成員圍著孩子轉,全家人的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對他們有求必應,孩子們體會到的是無比的優越感和特殊感,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絕大多數會以自我為中心,該怎麼應對呢?首先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很重要,所以我們要取消兒童在家的「特殊」地位,努力滿足其合理需要,堅決拒絕其不合理的要求,讓寶寶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其次讓寶寶學會為家裡其他成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可以降低寶寶對大人的依耐性,同事提升自我價值感。再次要適當的給孩子「挫折教育」,讓寶寶去體會飢餓、勞累、困難或批評等,這些經歷可以弱化寶寶自我中心的優越感,當然這種方式要注意不帶給孩子身心傷害。

3、帶孩子多參加游戲活動

孩子很喜歡玩的就是游戲,而游戲可以幫助他們輕松的去自我中心化。比如捉迷藏,先自己藏起來讓寶寶找,然後寶寶躲起來,在不斷的尋找與躲藏過程中會讓寶寶逐步明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又比如角色扮演,我經常和寶寶扮演老師與學生的角色,或者媽媽與女兒。她在扮演老師和媽媽的過程中都會超出「自我」想像站在另一人的立場上該怎麼行為。在這里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或集體游戲,在集體活動中他會體會到與人合作,被人信任,跟人分享的那份快樂。當然這些需要在游戲過程中有家長或老師的引導,因為孩子自身的思維或精神境界並沒自動化到那麼高的程度。

案例分享

症狀:即刻滿足自己的需要

媽媽把圖圖從幼兒園接回來,妹妹也在回來的路上睡著了,媽媽剛剛把妹妹放床上,圖圖就興奮的對媽媽說:「媽媽,我們去樓下小區玩吧,仔仔,露露他們都在下面玩」,媽媽說:「月月剛睡著,我們待會去吧」,圖圖有些失望的說「我們現在就去,你不帶我去,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媽媽:「這時不能去,你怎麼這樣子,好,聽話」。圖圖:不!我要你跟我現在就去(開始歇斯底里的哭),我現在就要去(拿著手裡的玩具就扔向媽媽)。

處理方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需求,並且父母經常是盡可能的盡快滿足助長了自我中心,這樣孩子形成了即刻滿足的習慣,不會意識到需求的滿足有時是受很多限制的,所以我們要試著去訓練孩子延遲滿足。

所以首先我們要共情孩子的感受,然後試著給孩子可供選擇的途徑。「好孩子,這么生氣啊,把玩具都扔啦,盼著下去玩對吧,可是妹妹正睡覺,這真讓你失望,要不你先看會動畫片,等妹妹醒了我們就下去好嗎?」

症狀:不願跟人分享他的東西

4歲的琳琳帶著自己的滑板在樓下玩,平時她也有幾個玩得很好的朋友,有時她也會玩別人的玩具,或者吃別人的東西。今天她的朋友沒帶任何東西下來,看到琳琳的滑板車很想騎(此時琳琳已經玩累了,滑板車就丟在一邊的),但媽媽給琳琳說了很多好話仍然沒用,最後媽媽強制性的把車給了她的朋友,琳琳哭了,哭著把車搶了回來,由於車被搶回來了,她的朋友也哭了,媽媽覺得好尷尬,怎麼琳琳就這么小氣呢?

處理方式:三四歲的孩子已經開始發展處他們的所有權概念了,我們不能強迫一個孩子失去對自己愛物的擁有,作為媽媽首先告訴寶寶車車是屬於她的,不會失去它,同時她的朋友也很尊重她,想得到她的答應才會騎她的車。所以媽媽可以這樣告訴寶寶「琳琳,你很愛你的車對嗎?小美答應只騎一會就還給你,她還說下次會把她的青蛙車拿來給你騎,如果你借給她騎一會,她會更喜歡你,和你做最好的朋友哦......

結語:記得在上期播出「爸爸去哪兒」的序里國王說到:「人要懂得善良,還要愛護別人,而且還要努力,不要因為一點點小挫折就放棄,世界上最最可貴的是有顆有愛的心」。說得真好,寶寶,你雖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永遠都是父母心中的王子與公主,為了讓你能更好的適應周圍的環境,更加健康的成長,爸爸媽媽們或許會用各種方式去幫助你,讓你除了關注自己,還會關注別人,心中一直充滿愛與善良的開心成長!

一、私有財產與異化勞動

在馬克思看來,問題就出在這里:既然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那麼勞動產品就應該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但是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勞動產品被資本家剝奪,資本家利用工人的勞動產品反過來進一步壓榨工人,勞動產品成為了工人的異己的存在物,這就是勞動產品的異化。馬克思指出,不僅勞動產品是異化的,勞動過程也是異化的,而且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勞動過程喪失了它的本原意義,不再是自由自在的了,勞動變成了一種煎熬和一種痛苦:「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這種活動是他自身的喪失。」54-55由此,馬克思又推導出「人的類本質同人相異化」,也就是說,人的本質從「自由自覺的活動」,被迫下降為僅僅為了維持肉體存活的謀生活動;最後的結果是「人同人相異化」,人與人處於對立狀態,「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59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過程的異化、人的類本質的異化以及人與人的異化,共同揭示了勞動本身的異化(異化勞動)。據馬克思分析,工人的異化勞動,創造了資本家的私有財產,但同時,工人的命運就是貧困和被奴役,「通過異化勞動,……他也使與他相異的人佔有非自身的活動。」60-61一言以蔽之,私有財產是由異化勞動構成的,是由它生產出來的。所以,馬克思的結論是「誠然,……,是這一外化的實現。」61由此,我們能夠認識到,資本主義私有財產是前提,對其進行了分析,由此出發並得以發展,就得出了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根源這個結論。既然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結果和產物,循此邏輯,隨著一方的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同時,在《手稿》中,馬克思是把私有財產作為一種歷史產物、作為一種結果來解釋的,因此,這就表明了私有財產不是什麼永恆的聖物,由此敞開揚棄它的.思維維度。

二、作為私有財產積極揚棄的共產主義

馬克思畢其終生所追求的理論碩果,就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在此基礎上追求共產主義,這一切都鮮明地體現在《手稿》中。馬克思在《手稿》的筆記本二中闡述說,「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81。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了兩種不同形式的共產主義:一種是所謂的「粗陋共產主義」,另一種「是廢除國家的,但同時是還未完成的,總還是處於私有財產即人的異化的影響下」81的共產主義。馬克思批判它們沒有認識到私有財產的本質。在他看來,從對私有財產的本質追問入手,才能達到對《手稿》中共產主義思想的解讀。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提出他的觀點,「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86筆者認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81在馬克思的解讀下,這一句話的重點是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人的自我異化的揚棄」是馬克思所批判的前兩種共產主義已經共同認識到了的,而他們之所以受到馬克思的批判,只是因為他們沒有理解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本質,因此,也就不是科爾紐所強調的私有制的問題,而是應該從「勞動是私有財產的本質」138入手。而且,揚棄私有財產與否定私有制而採取新的社會制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按照黑格爾的理解,揚棄是兼具「取消或舍棄之意」以及「保持或保存之意」,並不等同於「消滅」。因此,筆者認為馬克思在此是想通過對私有財產的揚棄,克服其私有制條件下的異化現象,同時保留其「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對象性的運動」112之意。再者,我們所理解的私有財產是一種經濟關系意義上的概念,而私有制則是一種政治法律意義上的概念。

三、關於私有財產起源的思考

第一個理由是,起初,私有財產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異化勞動的結果,它最初的存在,只是主客體的對象性關系的一種外在表現,這顯然不是異化勞動的結果。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以及勞動范圍的擴大,資本得到進一步的積累,因此出現富有的私有財產佔有者對貧窮的私有財產佔有者的僱傭關系,導致了勞動和資本的分離,隨著這種僱傭關系的發展,人的異化勞動以及人本身的異化也初露端倪,然後是隨後發展過程中的這種異化的逐漸加劇。換言之,異化勞動只是加劇了私有財產的積累,只是在後來,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變成相互作用的了。在私有財產的基礎上,異化勞動加劇了私有財產的積累,人的異化程度也更加深刻,人與自己本質的分離更加深遠。當這種關系發展到極點,按照青年馬克思的理解,整個社會便呈現出揚棄私有財產、實現人的本質復歸的內在需求,這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馬克思在《手稿》中的共產主義的思想。由此,筆者認為,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發生的前提,同時必然也是它的物質基礎。異化勞動僅僅是私有財產的鞏固和加深。第二個理由是,通過私有財產的揚棄,以此來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並以此實現共產主義,實際上是返果為因。當馬克思承認「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根源」,也就是暗指前者為因,後者為果,那麼,按照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即通過消除原因來消除結果,那麼就應該是從根本上消除異化勞動,以此來揚棄私有財產,但是,馬克思說「共產主義則是以揚棄私有財產作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義」。112「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81但是,必須去掉財富本身固有的私有性質,以此使得財富更加具有合理性。但若是如此,馬克思的私有財產與異化勞動結論,就與馬克思設想的道路是有問題的。問題就在於《手稿》中,他沒有進一步去探究私有財產及其制度等異化勞動產生的原因,若是進行了探究,就可以得出相反的結論:私有財產及其制度導致異化勞動,如此,這里所討論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勞動私有財產與資本私有財產

針對以上所分析的私有財產與異化勞動的矛盾,馬克思在《手稿》筆記本Ⅱ和筆記本Ⅲ中有了突破性思考。在筆記本Ⅱ開頭,馬克思指出:「私有財產的關系潛在地包含著作為勞動的私有財產的關系和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的關系,以及這兩種表現的相互關系。」67一方面,從作為勞動的私有財產來看,私有財產本身就是勞動的產品。對於這一點,洛克也是供認不諱,私有財產的主體自來就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這個個體也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個體的勞動必須與自身周圍的自然世界打交道,它是一種外化勞動,此時,個體的人的勞動對象化和外化可以合理推論出作為勞動的私有財產,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解決筆記本I當中私有財產起源問題的矛盾性論述。另一方面,從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來看,不可否認,它是在勞動的私有財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土地和資本的積累是其產生這種發展變化的巨大動力,資本一旦被生產出來,便具有了獨立的形式,其自然規定性和社會規定性也都隨之消失,並對勞動、勞動產品和社會成員及其關系具有了一定的支配能力。加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僱傭勞動,剝削隨之產生,剝削的結果便是異化勞動,同時導致人的異化。綜上所述,異化勞動必須是資本私有財產的結果。到此,我們便可獲得勞動異化(對象化)→勞動私有財產→資本私有財產→勞動異化的清晰思路。總而言之,馬克思在《手稿》寫作期間,雖然筆記本I和筆記本Ⅱ的寫作中間有較大的時間間隔,但是他對勞動私有財產和資本私有財產的突破性區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之前關於私有財產起源的矛盾,使其本身的邏輯和思路更加清晰。

;

⑺ 在教育心理學中,什麼是兒童思維的不可逆性用通俗的話解釋一下吧!

簡單解釋,比如說對幼兒園小朋友說,你有兩個蘋果,老師又給了你三個,問現在有幾個,答,有五個,再問,現在小明來了,給了小明一個,現在還剩幾個蘋果,答,不知道。

例如處在感知運動水平的兒童,當他完成一個任務而搞錯了的時候,他還不知道如何回到他原來的起點去,也不能做出假設或根據轉化來進行推理。

因為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掌握可逆性運算的操作能力。只有當兒童能在思維中把事件的時間順序逆轉過來時,他才有可能把時間過程分析為它們的組成部分並建構邏輯的不變性和考慮假設。

(7)去自我中心化與錯誤信念擴展閱讀:

可逆性雖然是在兒童進入運算思維階段時才出現的,但可逆性結構卻起源於主體的動作活動。早在感知運動階段實際位移群形成時,可逆性就已經開始發生作用了。位移的可逆性會產生一種類似的不變性,即以「客體永久性」的形式出現。

但是很顯然,在感知運動水平時,這種動作的可逆性是不完整的,因為這個水平的兒童還缺乏心理表象,因而還有待於向真正的可逆性——內化的、運算的可逆性過渡。

兒童發展到具體運算思維階段(7~11歲)所具有的一種特徵。可逆性思維主要有兩種表現:①逆向性或否定性,即當逆向運算與相應的正運算結合時,整體便消去了,如+A-A=0;②互反性或對稱性,即當A>B時,則B>A是它的互反。兒童自身的左右與對面人的左右,就是一個互反關系。

閱讀全文

與去自我中心化與錯誤信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魔獸懷舊服中級挖礦去哪裡挖 瀏覽:415
鴻博股份區塊鏈 瀏覽:742
aot慈善幣1月19日礦機 瀏覽:973
現在哪個比特幣網可以交易 瀏覽:18
挖礦幣開盤怎麼寫開盤詞 瀏覽:421
礦機傳媒廣告背包 瀏覽:242
數字貨幣交易所MSOKEN 瀏覽:664
比特幣病毒2017 瀏覽:729
40萬螞蟻礦機 瀏覽:623
比特幣錢包簽名怎麼搞 瀏覽:586
數字貨幣最收藏價值 瀏覽:786
區塊鏈node 瀏覽:722
比特幣挖礦對氣候 瀏覽:320
購買比特幣屬於詐騙類的那種 瀏覽:772
btc圖表怎麼看 瀏覽:144
俄羅斯科學家計算機挖礦 瀏覽:761
明日之後礦機挖一次要多久 瀏覽:862
微星200系列主板挖礦 瀏覽:400
數字貨幣包括啥 瀏覽:409
為什麼不買熊貓礦機 瀏覽: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