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去中心化 > 後現代主義的去中心化

後現代主義的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2023-09-27 18:51:57

❶ 後現代主義提出的觀點

後現代主義哲學於20世紀八十年代初首先在德法產生,於80年代末進入美國,90年代後進入第三世界,席捲整個世界。其勢頭兇猛,在世界哲學舞台上掀起了浩浩盪盪的後現代革命,影響了世界人的思想觀念。本文對其四大主要流派及主要反現代思潮作一簡單梳理歸納。

解構主義(deconstruction)

解構主義是後結構主義的一個重要分支。後結構主義是由結構主義發展而來的。結構主義認為對象是由成分組成,成分之間有存在著一定的結構,要了解對象或成分的性質,就必須首先了解其整體結構的性質。後結構主義原是哲學領域里對傳統形上學的一種顛覆(即解構主義),後擴展到文學批評和創作領域,是西方從現代主義走向後現代主義的重要轉折點。德里達首先在哲學上發難,反對西方「邏各斯中心主義」。所謂「邏各斯中心主義」,在德里達那裡指的是一種以「在場」為中心的本體論。這種本體論將某種外在的絕對參照物作為基礎、本源、中心和出發點。德里達認為,邏各斯中心主義是一種典型的在場的形而上學,以二元對立邏輯為基礎。為了從根底上摧毀形而上學的等級結構,德里達提出了被他稱之為「新概念」的新工具,即「分延」,「痕跡」和「增補」。解構主義後來延伸到文學批評和創作領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美國的「耶魯學派」。其「解構」式閱讀,把文學創作和評論的主要任務看作是對於作品文本的「解構」,不再考慮原作者及其文本同寫作時期社會脈絡的聯系,將文本當作有獨立生命的文字作品。

新解釋學

新解釋學是指由海德格爾奠定基礎並由伽達默爾加以發展和完善的現代哲學解釋學。德里達、福柯、阿佩爾、哈貝馬斯以及羅蒂也各自從不同立場對新解釋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盡管新解釋學並未有意在自己的專業范圍內展開後現代話題,但它被看作是後現代的,並被看作是後現代哲學的主要理論內容之一,後現代解釋學對傳統解釋學的挑戰可以概括為五大內容。一是對傳統主體的消解。傳統解釋學極力推崇人,主體、自我、人以及人性構成傳統解釋學的基礎性的概念。在後現代解釋學家看來,既不存在什麼先驗的自我,也不存在什麼普遍的人性,抽象的人的本質是一種形而上學的虛構。二是對傳統解釋對象(本文)的改造。在對本文的外延的理解上,傳統解釋學認為只包括科學理論、歷史文獻、法律條文、文學、音樂、藝術、繪畫、建築藝術等在內的體現作者主觀精神的東西。在後現代解釋學那裡,本文幾乎是覆蓋了一切的,泛指在任何時空中存在的能指系統。在對本文的內涵的理解上,傳統解釋學指作者意圖與思想的表達。後現代解釋學家否定了作者意圖以及本文與外部世界的聯系。三是對「成見」正名。傳統解釋學為了達到把握作者本意的目的,對「成見」採取了一種無情否棄的態度。後現代解釋學公開為「成見」正名,為其合法性進行辯護。四是對傳統解釋目的的否棄。五是對傳統真理觀進行批判。

新實用主義

指實用主義復興產生的哲學流派。實用主義產生於1970s的美國,在20c上半葉獲得了重大發展。但在二戰後,由於受湧入美國的歐陸形而上哲學,特別是與人道主義關系緊密的存在主義的沖擊,實用主義在美國曾一度式微。20c 下半葉,後現代主義傳到美國,產生了以羅蒂為代表的新實用主義。新實用主義把美國本土的實用主義和歐陸後現代主義結合起來,形成了自己的後現代哲學。羅蒂的新實用主義最為徹底,與傳統哲學的決裂也最為堅決。他於1979年發表的《哲學與自然之鏡》一書,被譽為新實用主義最重要的經典。羅蒂把20c初到中期的實用主義進行改造,使之適應後現代主義語境,並締造了以新實用主義哲學為主導話語的「後哲學文化」。

建設性後現代主義

20c下半葉產生的新實用主義在態度和立場上與歐陸德法後現代主義一致,是激進的後現代主義。80s末90s初,在對新實用主義的不滿和回應歐陸後現代主義哲學的沖擊,在對懷特海的過程哲學進行改造的基礎上,形成了以格里芬和科布等人為代表的建設性後現代主義哲學。如果說激進的後現代主義側重於對西方上千年來占統治地位的思維方式進行摧毀的話, 那麼, 建設性的後現代主義則側重於在激進後現代主義開辟的空間中從事建設性的耕耘。顧名思義, 這種後現代主義的最大的特徵在於它的建設性。

非中心化

非中心化思潮是後現代哲學的重要理論內容。其理論基礎是非中心化論。非中心論又分為極端的和溫和的兩種形式。溫和的非中心論主張沒有什麼可以作為一種令人滿意的指導人生的原則,極端的非中心論認為沒有什麼東西是實體性的,不存在什麼中心。溫和的非中心論者著重消解各式各樣的「中心」,如福柯提出了「人的死亡」的命題,結構主義語言哲學對人的消解和對歷史概念的發難,拉康的精神分析學視人為「無意識的主體」,博德里拉提出「超現實」概念等等。極端的非中心論者(以德里達為代表)直接向「中心」概念本身發難,試圖一勞永逸地斷絕人們對中心的追求。

反基礎主義

後現代哲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笛卡兒為代表的傳統基礎主義和20c分析哲學為代表的現代基礎主義都主張存在著某種永恆不變的知識基礎,哲學家的任務就是去發現這樣一個阿基米德點。正是這一為知識大廈尋求絕對不可動搖之基礎的信念首先遭到了反基礎主義的攻擊,反基礎主義者志在將人們從對基礎的沉迷中解放出來。基礎主義對基礎的信念,被反基礎主義者認為是一種錯誤的看法,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反基礎主義者進一步摧毀了絕對的阿基米德點式的基本概念(理性概念、真理概念、實在概念等)以及基礎主義的「等級」觀念。

非理性主義

非理性主義是由丹麥哲學家克爾凱郭爾以及其他一些思想家所發軔的哲學思潮。在非理性主義者看來,理性自立為王,以絕對真理的化身自居,理性的這種地位是不合法的。早期非理性主義者從認識論角度,認為傳統哲學的錯誤在於把理性抬到無所不能的、絕對的高度,排斥、抹殺、扭曲了非理性的東西。在顛覆理性的這種權威性後,非理性主義者把各式各樣的非理性東西推到了前台,他們是權力意志(尼采)思(海德格爾)、慾望、本文(德里達)、異(列維那)、歷史(福柯)、機器(德利茲)等。戰後非理性主義者從政治上揭露了理性的極權性和壓迫性,他們認為理性等同於權力。非理性主義對西方理性的另一個彈著點是理性方法,認為作為方法的理性在本質上是有限的,理性主義思想家的錯誤在於把這樣一種有限的、極成問題的認識方法誇大成唯一的、無限的認識方法。在挑戰了理性方法的局限性後,一些非理性主義者賦予情感以方法論的意義(如克爾凱郭爾),一些非理性注意者用直覺和體悟對抗傳統的理性方法。

後人道主義

後人道主義是以批判傳統人道主義為己任的一股哲學思潮。以人類為中心的人道主義主張以人為主,強調人的力量,人的尊嚴,相信人的至高無上性。後人道主義首先圍剿了「人」的概念,宣告了人的「死亡」。在後人道主義那裡,人不再是物質世界的中心,也不是心理-精神世界的中心。其次,「人性論」是傳統人道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各種人性論的一個共同理論前提是肯定存在著某種共同的、亘古不變的人性和人的本質。後人道主義認為並不存在什麼一般的永恆不變的人性和人的本質,認為傳統人道主義的「人性」觀念、人的本質觀念應該拋棄。福柯對各式各樣的人的本質觀進行了批判。再次,在思維與存在的關繫上,人道主義堅信人具有天賦的、無限的認識能力,思想可以絕對地認識一切事物的真理。後人道主義則通過懷疑主義顛覆了人道主義的這種自信,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顛覆了人道主義的「人類進步」的觀念。

視角主義

視角主義是對一種固定不變觀點的放棄,主張視角的多元性、多面化。視角主義操作的第一步是摧毀客觀性思維。將客體還原為「視角的客體」,將存在還原成「為我的存在」。視角主義繼承了胡塞爾現象學的觀點,認為任何事物一旦進入人的思維中,就不得不被「本質化」,因此,純之又純的存在是不存在的。梅洛-龐蒂認為視角是對象本身的一種屬性,「存在」對於我所具有的唯一意義是「為我存在」。視角主義操作的第二步是將「絕對的主體」多重化,認為康德以來形形色色的「主體性哲學」為了拯救世界的統一性和價值的普遍性而建構的「一般主體」是不存在的,是主觀臆造的東西。在前兩步的基礎上,視角主義操作的第三步是強調視角的多面化、意義的多重性和解釋的多元性。

多元主義方法論

由美國哲學家費耶阿本德發起的與認識論的無政府主義理論密切相連的一種後現代理論。他在1975年出版的《反對方法》中,倡導認識論的無政府主義和多元主義方法論,以反對傳統的理性主義一元方法論。多元主義方法論允許採用一切方法,容納一切思想,反對傳統方法論原則的唯一性、普遍性;他提出的著名的「理論增生原則」或「理論繁衍原則」就是要從關於一個科學問題的一種觀點或理論中「增生」或「繁衍」出一些與它邏輯上不相一致甚至對立的理論。費耶阿本德雖然拒斥一切規則、標准和方法論原則,但並無意取消所有規則、標准和方法論,而是旨在將一切規則、標准和方法論容納進來。利用多元主義方法論,費耶阿本德對認識論中的理論與事實相符的符合論和根植與科學與非科學的科學沙文主義進行了發難。

後現代哲學史編纂學

後現代哲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挑戰對象是傳統哲學史。後現代哲學史編纂學家揭露了傳統哲學史觀的缺陷:一是傳統哲學史觀過分強調了哲學的思想特徵,忽略了哲學的修辭特徵。二是傳統哲學史觀的再現觀念和再現主義標准。三是它的非歷史性。後現代哲學史編纂學進而對傳統哲學史的原著概念和作者真實意圖觀念進行了摧毀和瓦解。後現代哲學史編纂學的大致輪廓:1,它的主旨是用哲學史編纂學取代傳統的哲學史。2,它否棄傳統的連續性、進步觀念,堅持知識型中的斷裂對於歷史本身是本質性的。3,它強調哲學史是解釋的歷史。認為哲學文本只有在解讀和解釋的氛圍中才有意義。4,強調哲學的修辭特徵。

後現代美學

後現代主義者不承認存在美學,對美學的典型的態度是絕口不談,保持沉默。而事實上,後現代美學也是一種美學。後現代美學首先向美學霸權主義發動了挑戰,其次消除了藝術與非藝術的界線,然後對傳統美學的「再現」理論持一種拒斥的態度,因為「再現」假定了本源的存在。後現代美學的折中主義否定存在統一的審美標准,其實它是一種多元論。後現代美學對不確定性的追求可以從內容上和形式上兩方面來看。與傳統的美學對總體、一致、秩序、理性的追求相反,後現代美學對恢復理性的、不確定的次序這一信念表示懷疑。形式上,後現代美學擯棄了美學所給定的形式美概念。

❷ 後現代主義的基本哲學特徵

主要是存在主義,以海德格爾,薩特為代表

❸ 推特是什麼

Twitter(推特)是一家美國社交網路及微博客服務的公司,致力於服務公眾對話。

Twitter可以讓用戶更新不超過140個字元的消息(除中文、日文和韓語外已提高上限至280個字元),這些消息也被稱作「推文(Tweet)」,Twitter被形容為「互聯網的簡訊服務」。這個服務是由傑克·多西(Jack Dorsey)在2006年3月與合夥人共同創辦並在當年7月啟動的。

推特的發展:

2018年3月27日,Twitter宣布將禁止其平台上出現數字加密貨幣廣告。

2019年7月,Twitter宣布成立ArtHouse部門,整合全球海量優質網紅原創者資源、數字內容製作能力、品牌直播服務三大資源,幫助品牌廣告主以內容創意方式獲取消費者。

2020年2月6日,推特(TWTR.US)2019年凈利潤14.7億美元同比增長21.49%。

推特的作用:

Twitter 代表了後現代主義的風潮,亦即去中心化的新聞傳播方式。它促進了網路信息民主化,由下而上的信息傳播方式,成為了民眾表達自我需求,形成社會變革動力的手段。

此外,由於它的信息源來自於個人,所以比傳統媒體更高效直接。它也成為了社會熱點、公共事件的布穀鳥鍾,覆蓋娛樂、政治、災難等各個方面。除了 Google 外,它無疑是互聯網上公共性最強的服務。

❹ 前現代意識,現代意識,後現代意識。都是什麼意思,處在這三個意識的人有什麼特徵

前現代——用馬克思韋伯的話說——是個尚未除魅的時代,其精神氣質是古典的。前現代、或者說古典時代,其經濟組織形式是農業社會,其社會的構成是有機的,或者說,是熟人社會。首先,在這樣的時代里,不存在獨立的個人概念,因為人與家庭、城邦的關系交融的。換而言之,並非是先有了個人,才有了團體;而是先有了團體,才有了個人。這導致了,人類的一切精神追求都與團體緊密相連,例如,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至善必須要在團體的政治生活中才能得到實現。
其次,由於自然尚未除魅,人類和自然的關系是交融的,而不是對立的。人不把自然當做異質的對象看待,而是將自然生活與人的社會生活並置在一起看待,或者說,自然和人類社會的邊界是模糊的。例如,古代人往往持有萬物有靈的泛神論、而不持有機械論的世界圖景。
最後,人類的精神氣質是安定的,或者說,人是被「安排」好了的。在古典時代,世界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可以考察古人的政治組織形式、經濟生產方式等,往往長期不會發生變化。在前現代,500年前的經驗,可能500年後依舊有用。人們不需要憂慮未來,也不去期盼未來,這是因為未來的一切都已經在過去發生過了。

而當我們步入現代社會,隨著工業革命、新教倫理、近代科學和民主政治的出現,人類的社會與精神狀態出現了重大的轉變。這一轉變是,現代是工業社會,其社會的構成是無機的/原子化的,其世界是流變的而不是穩定的,其精神氣質是理性的異質感的而不是神話的同質感。

那麼,現代和後現代的區分何在?現代和後現代更多並不是兩個時間上的概念,而是兩種對現代世界的不同態度。前者是樂觀的,後者是悲觀的。這從何談起呢?請看下面
現代主義是對啟蒙運動以來,一系列現代精神的歌頌,這包括自由、平等、民主、理性、博愛等。其中,理性是現代性的核心概念,理性意味著,我們不再相信古典時代的神話圖景——無論這種圖景是關於自然還是政治的——我們要從新在理性的基礎上,重新建立我們對世界的理解(自然科學),重新建立我們的社會組織形式(近代政治)。

現代主義為現代社會樹立了一個新神,即,理性。讓我們重新審視下一個現代人的處境吧,他是一個原子化的個體,而不與社會團體相連接;他面對的世界是日新月異的,是飛速發展的,而不是一首穩定的田園詩;他和自然是分離的,自然對他而言是個被利用的他者,而不是與自己共存的夥伴。現代人特有的孤獨、迷茫和不滿足也就源於此。

此時,現代主義說:「不用怕!」,只要我們有理性,理性足以幫助我們對付這一切。這體現在一系列現代的「偉大規劃」。我們第一次設計了我們政權組織形式,我們相信數學和實驗能夠告訴我們世界的真相。現代主義宣稱,理性為這個不確定的時代帶來了新的確定性!只要理性,生活就會美好,人民就會幸福,國家就有希望(霧)。總而言之,現代主義相信理性會使我們過上比前現代更美好的生活。

那麼後現代呢?後現代主義作為一種思潮,時間上確實較晚。但這一思潮的萌芽——對理性的質疑態度,自啟蒙運動就有之。後現代的主張是:現代世界是流變的,沒有秩序的,沒有權威的。我們應歌頌並參與到這種混沌中,而不是企圖建立一個「理性」的新神。後現代主義認為,現代主義對理性的推崇,與古典主義中的「神話」沒有本質上的區別。既然世界業已解放,既然人們不再活在神的圈養下,為何還要再立一個新神呢?
後現代主義者喜歡談論破碎,而不喜歡現代主義的整體規劃(宏大敘事);後現代主義者喜歡把不同的元素混在一起,而不喜歡現代主義對各領域的區分;後現代主義者喜歡去中心化,主張沒有高雅與低俗、正確與錯誤的差別,而不喜歡現代主義的理性對一切做出評判。後現代主義甚至說話顛三倒四,以此對我們習以為常的理性秩序發動沖擊。

前現代、現代和後現代,這三個概念都是以現代為中心的。現代之前,世界不尋求前和後,因為一切的一切早已註定。正是現代出現後,我們才對前現代/古典時代加以「他者的目光」。同時,現代出現後,人們對這個奇怪的時代採取了兩種態度: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前者是守序的,後者是混沌的。

❺ 簡述後現代主義的特徵

1、人性化、自由化,後現代主義作為現代主義內部的逆動,是對現代主義的純理性及功能主義、尤其是國際風格的形式主義的反叛,後現代主義風格在設計中仍秉承設計以人為本的原則,強調人在技術中的主導地位,突出人機工程在設計中的應用,注重設計的人性化、自由化。

2、體現個性和文化內涵,後現代主義作為一種設計思潮,反對現代主義的蒼白平庸及千篇一律,並以浪漫主義、個人主義作為哲學基礎,推崇舒暢、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強調人性經驗在設計中的主導作用,突出設計的文化內涵。

3、歷史文脈的延續性,後現代主義主張繼承歷史文化傳統,強調設計的歷史文脈,在世紀末懷舊思潮的影響下,後現代主義追求傳統的典雅與現代的新穎相融合,創造出集傳統與現代,融古典與時尚於一體的大眾設計。

4、矛盾性,復雜性和多元化,後現代主義以復雜性和矛盾性去洗刷現代主義的簡潔性、單一性。採用非傳統的混合、疊加等設計手段,以模稜兩可的緊張感取代陳直不誤的清晰感,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雜亂取代明確統一,在藝術風格上,主張多元化的統一。

(5)後現代主義的去中心化擴展閱讀:

在審美領域,後現代主義特徵傾向於解決現代主義審美的某些問題。按John Hill(1998,P99)的歸納,現代主義審美的表達主要面臨兩個問題,一方面它正走向思源枯竭的失敗;另一方面,由於過度宣揚高雅藝術並缺乏與少數精英以外的公眾進行溝通,現代主義審美表達正逐漸失去大眾市場的關注與支持。

面對這些問題,電影的審美表達在後現代那裡顯現出三個變化性特徵:

其一,對大眾欣賞口味與俗文化表現出熱衷的態度並淡化高端品位與大眾文化之間的界限以揭露高雅藝術的偽善;

其二,在熱衷的基礎上顯露出折衷主義的痕跡,不拒絕(甚至鼓勵)不同風格的類型、藝術手法之間的混合以形成文體的雜揉或強調並置、拼貼和挪用的策略;

其三,應對現代主義的文化枯竭,電影的後現代表達傾向於淡化對文藝原創性的強調,轉而為戲仿、拼貼創造機會以尋求原始文本的新意。

閱讀全文

與後現代主義的去中心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礦機傳媒廣告背包 瀏覽:242
數字貨幣交易所MSOKEN 瀏覽:664
比特幣病毒2017 瀏覽:729
40萬螞蟻礦機 瀏覽:623
比特幣錢包簽名怎麼搞 瀏覽:586
數字貨幣最收藏價值 瀏覽:786
區塊鏈node 瀏覽:722
比特幣挖礦對氣候 瀏覽:320
購買比特幣屬於詐騙類的那種 瀏覽:772
btc圖表怎麼看 瀏覽:144
俄羅斯科學家計算機挖礦 瀏覽:761
明日之後礦機挖一次要多久 瀏覽:862
微星200系列主板挖礦 瀏覽:400
數字貨幣包括啥 瀏覽:409
為什麼不買熊貓礦機 瀏覽:343
挖礦以太幣正規嗎 瀏覽:163
比特幣賠錢會漲回來嗎 瀏覽:606
好玩吧挖礦怎麼注冊 瀏覽:603
區塊鏈政府合作協議 瀏覽:22
虛擬貨幣倉位規劃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