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去中心化 > 去中心化英文怎麼讀

去中心化英文怎麼讀

發布時間:2023-09-26 07:45:25

去中心化DID身份認證的技術解析

    去中心化數字身份(Decentralized Identity,DID)是基於區塊鏈技術建立起來的一種數字身份系統。它可以保證身份數據真實可信,同時也能保護身份用戶相關的隱私,確保跟個人身份相關的數據歸屬於個人所有。很吻合2021年11月開始實施的《中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有沒有?

V1.0 傳統的身份認證 :用戶在每個網站上都重復注冊賬號,使用賬號+密碼的方式登錄,每個網站各自掌握著用戶的身份信息,如圖1(a)所示。
缺點 :重復注冊賬號,用戶會時常不記得賬號密碼;而且多個網站都有用戶的信息,也導致信息泄露。

V2.0 以單點登錄代表的身份認證 :用戶在一個網站上注冊的賬號,可以授權登錄到其他網站,比如在支付寶、微信、facebook、google等網站注冊號賬號後,授權登錄到其他網站,如圖1(b)所示。
缺點 :用戶的信息都掌握在幾個大網站內,會有」店大欺客「的成分存在,也容易出現信息泄露的情況,如facebook的用戶信息泄露問題。

V3.0 去中心化的身份認證 :用戶保管自己的身份信息,在必要的時候,以最小化的方式出示給各個網站確認即可,如圖1(c)所示。
算缺點么? 需要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支撐,將區塊鏈作為一個可信任的第三方,來保證身份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確性。

    DID 文檔是對DID的詳細說明,是一對一的關系,可以看作由兩部分組成:DID metadata,以及 DID public key,如圖4(a),其中public key是關鍵,用於數字簽名或加密操作等。
    一般 DID 由用戶自己保存,而將DID document 保存在區塊鏈上(可以DID為 key 做索引),以保證DID document 的正確性。
    當用戶在區塊鏈上注冊 DID 時,可以根據智能合約生成DID 及相關的document,並由智能合約負責 DID在鏈上的讀取和更新等。

    DID的認證過程涉及四方的交互:證書頒發者,證書持有者(可以擁有一個app保存多張證書憑據VC),驗證方,以及DID注冊系統(比如區塊鏈)。
    證書頒發者是一個權威機構,比如某大學、公安機關等;持有者會保存權威機構發布的憑據VC(比如從大學拿到的畢業證,公安機關拿到的身份證等);驗證者會對這些憑據的表示(VP),並結合區塊鏈上的信息進行驗證。
    DID認證的前提是權威機構、VC持有者、驗證者都已經在區塊鏈上注冊了各自的ID。

VC(Verifiable Credential) : 可驗證的憑據,這相當於大學頒發的畢業證,或是公安機構頒發的身份證等。其格式如圖4(b)所示,包括:
(1) VC metadata,比如發行人、發行日期、聲明(claim)的類型等;
(2) claim: 是一個或者多個關於主體的說明,比如身份證憑據的聲明包含: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民族、住址等;
(3) proof證明:保存了頒發者的數字簽名,用於驗證該VC的正確性及來源等。
有些實現方案中使用app或是錢包存儲VC,持有者自己保管,也可以將VC存在區塊鏈中,作為私密數據保存。

VP(Verifiable Presentation) : 可驗證的憑據表示,或者說是可驗證的憑據的展示方式,有些場景下持有者不便於將VC直接給驗證者看,或者一次驗證中會涉及多個VC,所以就將一個或多個VC包裝成VP,其格式如圖4(c):
(1) VP元數據,包含了版本等信息;
(2) VC列表,要對外展示的VC的內容,如果是選擇性披露或者隱私保護的情形,就需要對原始的VC做一些變動並加上對變動的證明。
(3) proof證明,主要就是持有者對本VP的簽名信息。

    VC中的claim五花八門,可能是大學畢業證書、身份證、駕駛證、結婚證等,為了能正確地解析,就需要提前在區塊鏈中注冊其解析方式。
    這種事情一般由Authority來完成,按照業務場景分類,定義不同類型數據結構的Claim結構,並注冊在區塊鏈上,以保證全網通用。

     以身份證為例,其完整的VC憑據包括姓名、性別、出生日期、民族、住址、照片等。在買火車票時,可能只需要姓名和身份證號碼;上學報名時,可能僅需要姓名、出生日期等;確認少數民族身份時,必須要明確民族信息。所以很多場景下,不是全部選項都需要,可能只需要其中的一兩項,可以僅僅披露必須項。
    但如何確認披露的這幾項是正確的,沒有被修改過呢?這里用到了經典的Merkle Tree結構,如圖5所示。比如在只需要披露生日的場景下,就可以借用」生日「的兄弟選項」民族「,以其到樹根的路徑<Hash1, Hash34> + MerkleRoot 來驗證」生日「的正確性。

     比如證書到期了,頒發者需要撤銷之前發布的憑據VC,這里用到了密碼學中的累加器。
     在頒發者發布VC時,會給每個VC都設置一個大素數,並保存所有大素數的RSA累加結果;當需要撤銷某個VC時,就先用該VC的大素數去除Accumulator,並更新Accumulator,之後驗證時,用 VC 對應的大素數去除 Issuer 公開的 Accumulator,如果能整除,則表明是VC是有效的(未被撤銷)。

    基於Ethereum,比較知名的DID是uPort。我也曾關注過Hyperledger的DID項目 Hyperledger Indy,但其底層採用了自己的一套區塊鏈架構,而非Hyperledger Fabric,這估計是基於Fabric 的DID實現的場景較少的原因。微眾銀行FISCO BCOS基於自己的BCOS架構,實現了自己的一套 WeIdentity .

     該章節只簡單講述了DID是什麼,並粗略介紹了其使用原理,還有很多細節未能一一道來,如需要更多細節請移步:

在本文中介紹了DID的單一實現方式,今天看到另外一篇博客 Demystifying Digital Identity (2/2) 或參考其翻譯 揭開數字身份的神秘面紗2/2 ,建議通過一組鏈接文檔來實現擴展的DID,以信息圖譜的方式來組織文檔,如主鏈、關聯的多個賬戶、分類的基本信息profile、關聯的外部服務或資源等,如下圖。這樣的DID,就可以對接任何應用程序、服務或用戶,而且是一個全球可用的、分布式的、可審查的DID。

Ⅱ 互聯網經常提起『中心化』和『去中心化』是什麼

中心化(Centralization)和去中心化(Decentralization)就是集權與分權,在互聯網上,就是指從我說你聽的廣播模式,向人人有個小喇叭的廣場模式轉變。中心化的典型例子是門戶網站,去中心化的典型例子是blog、UGC、社交媒體等。

很多人對去中心化有一些誤解,比如說Facebook、Twitter等正在成為更集中的中心。去中心化不是說今後不再有大網站,也不是說大網站就一定是中心化的,去中心化主要是指技術對普通用戶的賦權。另外,去中心化也不是人人絕對平等的意思,總會有人更善於利用技術賦予的可能性,有人則不善用或不在乎。

通俗的說 :

中心化:幾個經過認證的嘉賓在『講話』,所有其他人在聽。(上課)

去中心化:每個人都可以『講話』,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聽或者講。(英語角)

來自豆瓣2015-01-04知識:http://www.douban.com/note/476273729/?type=like

Ⅲ 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具體概念是什麼

去中心化:

相對於「中心化」概念,在去中心化的系統網路里,每一個參與者(節點)都是平等且自由的關系,沒有誰依賴誰。

這就像朋友聚會,暢所欲言,你可以選擇不說話,也可以選擇中途離場;中心化則像是領導開會,一切全憑領導這個中心在會議上指示和安排。

中心化:

就是以一個節點為中心,向四周擴散開去。

注意事項:

相對於前期的互聯網(Web 1.0)年代,今天的網路(Web 2.0)內容不再是由專業網站或特定人群所發生,而是由整體網民一起參加、權級相等的一起創造的成果。任何人,都能夠在網路上表達自己的觀點或創造原創的內容,一起生產信息。

跟著網路服務形狀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網路模型越來越清晰,也越來越成為可能。Web2.0鼓起後,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網路服務商所供給的服務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參加者,均可提交內容,網民一起進行內容協同創造或奉獻。

Ⅳ Dex去中心化交易,專注數字資產長尾市場

傳統商業市場中,20%的產品帶來了80%的銷量和100%的利潤。這是所謂的2/8法則,但長尾理論打破了傳統的2/8原則。長尾效應催生了新的長尾市場,在小眾市場中,消費者個性化需要得以滿足,新的市場規則正在建立。產品數量越來越多,用戶可選擇的增加,將用戶的需求釋放,長尾的產品銷量占據了越來越多的市場份額。長尾市場的價值出現了。

隨時消費者選擇的增多,同時營銷手段的增加,之前根本買不到的商品,消費者也可以選擇,大熱門的商品並不是消費者唯一的選擇。這就導致出現了長尾市場。

在如今,長尾市場在任何行業中隨處可見,不管是數字產業市場,還是實體產業市場都出現了長尾市場,用戶的選擇不再只是熱門商品,還有那些無限的長尾商品。

本文討論的DEX真正的閃光點是在於為數字資產提供了一個長尾市場。

從業務視角來看,去中心化交易所模式簡單,它 只需要承擔 主要的 資產託管、撮合交易及資產清算 。而 不需要承擔 像中心化交易所所需要承擔的非交易的功能像 賬戶體系、KYC、法幣兌換 等。用戶在區塊鏈上的賬戶公鑰就是身份,不需向交易所注冊個人信息因此就不存在個人信息安全問題也不需要KYC。與中心化交易所最大不同在於,所有的這一切都 通過開源智能合約 來實現, 將資產託管、撮合交易、資產清算都放在區塊鏈上。智能合約 解決了中心化交易所人為因素產生的內部運營風險、商業道德風險、資產盜用等嚴重影響用戶資產安全的風險。用戶的託管資產可以自由轉移無需任何人審批,安全上得到了足夠的保障。由於用戶的賬戶密鑰是控制在自己手中,黑客攻擊的成功取決於個人賬戶的安全意識和習慣。

選擇合約大陸底層技術框架解決的問題:

1,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一切資產和交易操作是以區塊鏈鏈上撮合交易的,因此既時上就 受到區塊鏈本身的確認速度的影響 ,在目前以太坊上交易確認大約需要幾十秒的時間,這對 用戶體驗而言並不友好。但是合約大陸的對交易鏈進行優化, 上面只能部署金融和衍生產品,他的撮合是在鏈上用智能合約做的錢包點對點的集中競價撮合,是一種完全去中心化的方式,如果大家直接和對鏈讀寫數據,撮合速度高於3000tps 。所以體驗上完全上已經完全跟中心化交易所一樣。

2, 交易成本 也會 受到區塊鏈本身交易費用的影響 ,因此對於 小額交易而言交易成本會變得很高 。合約大陸去中心化交易所的平台幣相當於交易的燃料費,不像以太坊的gas費用,他是一種非常便宜的交易燃料目前每交易一筆需要0.03左右的CLC大約不到2厘錢,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3,由於區塊鏈網路交易處理性能低下,並 不能處理大並發的實時交易 ,所以在 交易量和交易深度上遠遠不如中心化交易所 ,流動性上有所受限。交易本質上他並不是一個技術層面上的東西, 它包括的是技術安全,資金安全,還有周邊衍生服務的一個整體的提供,這是從我的角度上來看 ,我覺得要這么幾點,符合了他才是一個爆發性的一個技術。合約大陸呢,就是這么幾個技術的一個核心節點,因為他可以跨btc,eth,usdt,解決了交易的過程中呢,核心的流量頭部交易對流量的問題,頭部流量大概是佔到80%,甚至90%以上,那麼其他的通證的交易的流量的其實非常非常小的。所以這類的交易技術因為不能垮鏈,實際上來說它是沒有盈利能力的。如何解決流動性的問題,合約大陸其實一個 去中心化的一個金融平台,就是今年火的defi, 他其實解決了很多的一些多鏈資產的一個抵押質押,包括一些復雜的一些金融衍生合約的商業需求。有一個完善的去中心化金融應用的生態,因為支持多鏈,他就可以提供更廣泛的一個期權類產品的一個場外市場的交易跟一個這個這個商業的一個流轉。所以合約大陸是其他金融類dapp的首要選擇,引來了豐富的外部流量,在這個生態下共同促進生長。

4,當然也有真正的劣勢, 用戶本身需要對賬戶公私鑰有足夠的安全操作知識 才能保障足夠安全,否則賬號遺失、被盜也是會經常發生的。這個不能僅僅通過技術,產品避免,必須通過在使用產品前的教育和培訓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

為方便閱讀,以下名詞將用英文代替。

DEX:去中心化交易所

CEX:中心化交易所

區塊鏈最明顯的用途之一,就是可以進行無需許可、非保管資產性的交易。通常來說實現這一用途的方式是通過「分散交換」或者是「去中心化交易所」。

雖然有許多的DEX不斷涌現出來,但是和大多數CEX相比,使用DEX的人還只是少數。(光是幣安就能頂上四個主要DEX交易量的1000倍,這四個主要的DEX為Uniswap,Kyber,0x,contractland)。

如果去中心化交易所真的是未來的趨勢的話,為什麼數據會那麼難看?為什麼會發生這種現象?

作者的假設是,DEX的市場其實比人們預想的要小的多。DEX正真的閃光點是在於為數字資產提供了一個長尾市場。

因為在其他時候,大多數人們更喜歡在中心化交易所進行交易。(人們更願意選擇方便快捷的服務) 而所謂的數字資產長尾市場應該在於:中心化交易所不支持的代幣或者是市場。

不支持的代幣要麼太小,要麼風險太大,或者是極具競爭性的交易所代幣。

太小指的是低於一定交易量閾值的代幣,泛指那些成交量低迷的代幣。

高風險指的是不存在高度監管,具有很高風險的代幣。

競爭性指的是那些不同交易所發行的代幣,他們的利益是沖突的。

舉一個滿足上述三個特點的代幣,就是Bitfinex發行的LEO。

唯一支持LEO的CEX就是Bitfinex自己,而他們本身就是代幣的發行方。LEO在剛上線的時候,成交量非常低迷(每天的交易量大概只有500萬美元左右)。

在監管政策上,LEO不支持美國的投資者購買(Bitfinex可以隨時更改白皮書或者是每月回購LEO的比例,即使這樣的可能性不大,但這也使LEO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

同時LEO和其他交易所的平台幣是處於一種競爭關系,沒有一家CEX願意把自己發行的代幣放在其他CEX上生成一個交易對,因為你無法知曉他們在自己的中心化體系中,是否利用不存在的硬幣進行惡意操作。所以美國投資者想要獲得LEO的話只能通過兩種途徑,OTC或者是DEX。

不支持的市場要麼是新的交易對(例如早期的ETH),要麼是在一個新的交易場景中(例如游戲或者應用程序,像是積分,游戲裝備,虛擬寵物等)。

這些市場和那些CEX所不願支持的代幣,就價值層面來進行比較的話,前期可能會顯得微不足道。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市場假如能夠服務或滿足大多人需求的話,將會變得舉足輕重。(我們舉個現實的例子,例如初期的以太坊並沒有太大的法幣價值體現,正真的法幣價值爆發點是在ICO)。

DEX為投機者們提供了一些比較與眾不同的服務:更加豐富的數字資產種類和更多的市場。

按道理來說,它們並不需和主流的老牌CEX競爭。那些新興的CEX才是它們的競爭對象。因為新興的CEX才可能在更多(幣種的)市場上與DEX競爭,但這些CEX可能會處於一個弱勢。

因為交易者們在面對這些具有高度風險的代幣和市場的時候,他們更想利用非保管性交易來保證自己數字資產的安全性。 因此,去中心化交易所未來的成功,是和數字資產長尾市場未來的成功息息相關的。(長尾市場的尾巴需要足夠的長)。

如果你想像一個由比特幣占據主導市場的未來,那麼人們能夠使用帶有權益和功能的令牌將會變得少之又少, DEX的存在將會變的並不重要。(根據之前的文上所述,大多數人們更喜歡在CEX上進行主流代幣的交易)

但是如果你想像一個擁有數百萬種不同令牌的未來,很多人都會使用不同的代幣去獲得不同的服務和權益。就算這些令牌的市場都只存在於市場的長尾之中,那麼去DEX就已經非常的成功了。

而且我們完全無法排除DEX成為主流的一種可能性:

1. 如果DEX的交易深度和流動性超過CEX。

2. 監管的壓力迫使中心化交易所遷移到DEX(參考幣安)。

3. 在DEX之外的創新,創造巨大的本地加密用戶基礎。

例如,基於web3的應用程序,DEX完全可以作為游戲和應用程序中一個便捷的交換介面。(去除DEX作為去中心化交易所的一個概念,「DEX」的本意是分散式交換。小巧的分散式交換介面/插件將會取代去中心化平台的存在。在此它更像一個便於價值交換的快捷工具而不是平台。

就我身邊聽到的一些關於DEX所最常見的論點是(按人們所提及的頻率來進行排序):

1.非保管性交易,用戶的資金都是掌握在自己手裡(減少被黑客攻擊的風險,項目方卷錢跑路)。

2.匿名(提供秘密交易的工具==>避稅,實現資本外逃)。

3.更寬泛的代幣市場。

但我敢打賭決定DEX未來的重要因素,以上這三點應該倒過來說。

寬泛的市場是最為重要的,其次是被作為資本外逃的工具,最後的保證交易的安全性是少數人才關心的事。

我想很多人不會同意這個觀點,你覺得呢?

關於LEO:

事實上LEO已經在OKEX,GATE,ZB等主流CEX上線。作為一代梟雄的穩定幣USDT,背後的Bitfinex也上線了USDC,USDK等交易幣種。所以是曾經王者開始衰敗,還是他們組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呢?

為什麼做長尾市場的不能是CEX:

大多數的項目方其實並不願意和CEX合作,因為他們無法完全信任CEX,也無法防止他們作惡。加之CEX上幣假如越來越沒有底線的話,無論是用戶還是市場,都將淪為投機的工具,這將是一連串連鎖效應。

分散交換更適合作為一個小型的介面,例如著名團隊JUST做出的P3D,分散式交換更像一個轉換P3D和ETH價值的插件。也就是作者對DEX未來提出的假設之一,作為應用程序的零部件。

而0X、Uniswap這些去中心化交易所,則為用戶提供了更多幣種市場的交易深度,不僅限於單一幣種的交換場景。用平台形容更為合適。無論是分散式交換還是去中心化交易所,他們都能夠為用戶提供資金安全保障。

長尾市場並不好做:

困難之處是在於如何連接長尾市場。比方涉及到一些需要跨鏈交互的市場,那麼需要的人工成本將是非常高昂的。

假如出現一種分布式商業的架構體系,或者是一類全新的交易撮合演算法,那麼就是完全顛覆現有的中心化商業模式,這就更像是一個嶄新的人類社會文明。還有一些DEX為了合規,擁抱監管(例如鯨交所,他們的用戶就涉及到了KYC問題),那麼這種DEX就很難成為漏稅、資本外逃的工具。

技術和市場是處於並行的一個狀態,而中心化的效率大大超過了去中心化,並且安全永遠只是少數人的需求,也是DEX最容易實現的點。如何設計自驅的DEX接入長尾市場可能是個不錯的方向。

參考資料: https://tonysheng.substack.com/p/niche-markets-most-likely-driver

Ⅳ 「去中心化「這個概念到底什麼意思

去中心化的意思是由節點來自由選擇中心、自由決定中心。在去中心化系統中,任何人都是一個節點,任何人也都可以成為一個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階段性的,任何中心對節點都不具有強制性。

基本概述:

在一個分布有眾多節點的系統中,每個節點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徵。節點之間彼此可以自由連接,形成新的連接單元。任何一個節點都可能成為階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備強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節點與節點之間的影響,會通過網路而形成非線性因果關系。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稱之為去中心化。

舉例說明:

1、中心化:幾個老師在上面講課,同學在下面聽。(上課)

2、去中心化:每個人都可以講話,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聽或者講。(英語角)

去中心化的作用

1、解決容錯性問題。去中心化系統不太可能因為某一個局部的意外故障而停止工作,因為它依賴於許多獨立工作的組件,它的容錯能力更強。

2、抗攻擊性。對去中心化系統進行攻擊破壞的成本相比中心化系統更高。攻擊中心會使整個系統癱瘓,而去中心化的系統,攻擊任何一個節點都不會影響整個系統。

3、抗勾結性。去中心化系統的參與者們,很難相互勾結。每一個節點都是平行的,不存在上下級、主從的關系,都是平等的。而中心化的傳統企業和政府的領導層,往往會為了自身的利益,以損害客戶、員工和公眾利益的方式,相互勾結。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去中心化

Ⅵ 「去中心化」是什麼意思

直譯:去中心化就是不要中心,

引申義:隨著主體對客體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認知機能的不斷平衡、認知結構的不斷完善,個體能從自我中心狀態中解除出來,皮亞傑稱之為去中心化。

節點之間彼此可... 這種開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統現象或結構,我們稱之為去中心化。

Ⅶ 所有人都在說「去中心化」,但你真的懂嗎

在科技領域的文本詞庫里,「去中心化」是個高頻詞彙,大佬喜歡說,媒體喜歡用,似乎多少有些老生常談,也難窺其深層奧義。前段時間,去參加一場發布會,突然看到羅輯思維CEO脫不花PPT上的一句話,覺得這也許是在互聯網這個維度下對「去中心化」的最佳詮釋,那就是:「每一個人的宮廷正在拔地而起。

事實上,「宮廷」這個詞無疑抓到了某種本質,今天來談談「去中心化」,以及在更為宏觀的維度上,它究竟是個啥。

直觀上看,互聯網誕生至今就是一個不斷將權力沉澱至個人的過程,一切只為「我」服務,移動時代更是如此,將每一個人擱置在世界中心,其最佳視覺案例無疑是手機地圖,就像作家尼克·比爾頓在《翻轉世界》中所言,「你朝街上任何一個方向前進,無論哪個方向,整個畫面都會隨你位置移動,這是個重大轉變,在紙張世界,地圖和位置是以地方或地標為根據,而不是你的所在地。從現在開始,你就是起點,數字世界跟著你走,而不是你跟在它後面。」

這種反轉豈止於此,如你所知,資本與技術的福祉正在惠及每一個人,用脫不花的話說:「當人成為世界中心,每一個人都變成了一位『君王』。我們這代創業者就是要為君王打造一座宏偉的宮廷。」當一個生活在大城市的普通人可以隨時調遣上百名司機,廚師,甚至說書人,委實用極低成本搭建了私人的馬廄,御膳房和翰林院——甚至有時連窘境都與君王頗為相似,譬如在資訊獲取上,當大數據編纂的私人閱讀代替了傳統編輯認為「合適的內容」,每個人都會多少掉入桑斯坦在《信息烏托邦》中所言的信息繭房之中,從而少了幾分「逆耳」之言。

嗯,不難理解的是「所有行業都是服務業」,真正令人驚喜的是,資源配置和聚合方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從權威,國家意志,乃至資本等確定性方式上轉向每個具體的人。忘了誰說過,19世紀屬於帝國,20世紀屬於大公司,那麼21世紀無疑屬於個人——就像手機地圖上那個隨你而動的小藍點,你不必再以某個特定地標為中心,無論是被服務的諸位「君王」,還是氣宇軒揚的創業者,只需站在原地,喊一聲「我要」,若有人響應,那麼必將迎來資源的圍攏。

事實上,資源的反轉是人與人之間充分合作的一個必然結果。常識是,現代社會經濟繁榮和人類不斷推動協作細化息息相關,細化的結果自然是編織出一張日趨互為依存的網路,而這張網路也註定在演化過程中不斷放大單點價值,從而誕生脫不花所言的「君王」。

於是「去中心化」的意涵也就浮現開來:由於「中心」的分散化(最近一個好例子就是比特幣的回歸),任何領域都可以自下而上編織起一張巨網,其最終目的是——由近及遠地還原全貌。

就像比特幣將對權力的信任轉化成數學問題;在我看來,從任意節點的視角出發,以它為中心,由近及遠地拼接和還原成一個網狀世界,這是個迷人的結構,因為它發生在任何領域。看過TED上一個演講,大意是,很長一段時間,人類習慣以自上而下的樹狀結構描述不同認知系統:物種圖譜,知識體系,法律體系,組織結構等,作為一種強調對稱的視覺象徵,也許是自然地位所致,樹狀圖非常直觀地顯露出人類對秩序和可歸納性的迷戀。當然,這是一種「一切盡在掌握」的幻覺,不同中心還原成一張網狀結構也許更接近真相。

TED上這位講者就舉了幾個不同領域的例子:譬如,物種之間的密集細菌網路將看似無關的物種連接起來,交織成一張生物網路;現代神經學認為,大腦內部沒有那麼嚴格的分區,不過是一張互相關聯的神經網路;互聯網時代企業轉型也正在向恐怖組織學習,權力分散,個體獨立,編織成一張價值之網。

我個人認為,最好的例子是宇宙。

盡管宇宙有太多未解之謎,但通常認為,宇宙沒有空間上的中心概念(五道口除外),星球之間通過引力等作用互相連接成一張網路,任何一點都可宣告自己是宇宙中心(從這個角度,所謂「地心說」和「日心說」更多是數學問題),就像《大爆炸:宇宙通史》中所言:「大爆炸發生在每一個地方,這里沒有『爆心』……每一個星系群看起來都在遠離我們而去。如果有一個觀測者在這些遙遠的星星上回望我們,他也會看到同樣景象,也可能同樣地以為自己位於擴張的中心。」

嗯,無論微觀尺度上每一個「正在拔地而起的宮廷」,還是宏觀尺度上每一個星球,所謂「去中心化」也許只是一種可被嵌套的模型,也許真有可能是萬物規律,誰知道呢,但可以確定的是,只有將認知升級到這一層,才能對「去中心化」有更好的理解。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Ⅷ DEFI怎麼讀

Defi是Decentralized Finance的英文縮寫,一般翻譯為分布式金融或去中心化金融。

閱讀全文

與去中心化英文怎麼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耐普礦機是哪年上市的 瀏覽:324
以太坊錢包空降幣 瀏覽:213
eco數字貨幣是什麼意思 瀏覽:893
魔獸懷舊服中級挖礦去哪裡挖 瀏覽:415
鴻博股份區塊鏈 瀏覽:742
aot慈善幣1月19日礦機 瀏覽:973
現在哪個比特幣網可以交易 瀏覽:18
挖礦幣開盤怎麼寫開盤詞 瀏覽:421
礦機傳媒廣告背包 瀏覽:242
數字貨幣交易所MSOKEN 瀏覽:664
比特幣病毒2017 瀏覽:729
40萬螞蟻礦機 瀏覽:623
比特幣錢包簽名怎麼搞 瀏覽:586
數字貨幣最收藏價值 瀏覽:786
區塊鏈node 瀏覽:722
比特幣挖礦對氣候 瀏覽:320
購買比特幣屬於詐騙類的那種 瀏覽:772
btc圖表怎麼看 瀏覽:144
俄羅斯科學家計算機挖礦 瀏覽:761
明日之後礦機挖一次要多久 瀏覽: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