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去中心化 > 凱文凱利的去中心化

凱文凱利的去中心化

發布時間:2023-09-25 05:37:52

⑴ 6分鍾帶你看完28萬字凱文凱利的新書《必然》

凱文·凱利對當代互聯網人的啟發甚大——

他在《失控》中說:要用生物學而不是機械學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

他在《科技想要什麼》中說:科技本身就是一個生命體;

而在《必然》這本書中,他介紹了「新物種的基因特徵、所思所想、行為規則和未來走向。」

換言之,他預言了未來30年哪些領域會出現重大的財富機會。

文章的主線是沿著下面這段話:「 未來30年,霍洛斯將沿著與過去30年同樣的方向挺進,那就是更多的流動、共享、追蹤、使用、互動、屏讀、重混、過濾、知化、提問以及形成。我們正站在開始的時刻。 」

凱文·凱利在《必然》中描繪未來30年的12個趨勢,洞察力驚人,如下:

以這十二個詞為關鍵,他畫了一張未來三十年的藍圖。

暢想未來30年,網路會變得怎樣激動人心時,我們不免首先想到網頁2.0——就是更好的網頁。但是2050年的網路不會是更好的網頁,它會變成別的東西,和今天網路的差距就像是最初的網路和電視的差距一樣。

賤賤註:知化,即「賦予對象認知能力。

《必然》提到,再過10年,谷歌將擁有一款無可匹敵的人工智慧產品。KK意識到,谷歌公司是一家做人工智慧的公司,他們利用每一次搜索來強化人工智慧的能力。KK的預測是: 到了2026年,谷歌的主營產品將不再是搜索,而是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將在各個方面取得發展。比如攝影,現在的手機相機通過演算法和智能成分,取代了巨大而笨重的鏡頭;虛擬化學實驗可以取代實驗室里危險的瓶瓶罐罐;知化的投資,用人工智慧分析股指、優化避稅方案、優化投資組合。

人工智慧思想的到來加速了其他所有顛覆性趨勢的進程,它在未來世界中的威力與曾經的「鈾元素」相當。我們可以肯定地說,知化是必然的,因為它已經近在咫尺。

近期的三大突破將開啟人們期待已久的人工智慧時代:

當復製品大量存在時,它們就會變得沒有價值,無法復制的東西反而會變得罕見而有價值。

流動性帶來了新的力量: 重要的不是復製品的數量,而是可以通過其他媒體鏈接、處理、注釋、標記、突出、翻譯、強化一份復製品的方式的數量。 同時,流動性進一步釋放了創造力。

經濟學中有一條顛撲不破的定理: 一旦某樣東西變得免費,變得無所不在,那麼它的經濟地位就會突然反轉。 比如以前電是奢侈品,窮人都使用蠟燭,可現在電力無處不在,燭光晚餐才是奢侈品。(這個其實不難理解)

屏讀首先會改變書籍,然後會改變圖書館;之後,它會給電影和視頻動手術;再之後,它會瓦解掉游戲和教育;而最終屏讀將會改變每件事。

在沒有書的時代,文化圍繞著言語;後來,文化圍繞著文本;將來,則圍繞著電子屏。超過50億張屏幕在我們生活中閃爍,將來還會有更多。 我們是屏幕之民,我們的閱讀變得社會化,是流動和分享的。

所以在未來,屏幕的形態會更加流動,更加多樣化。不管是你的桌面,你的汽車的表面,一個牆壁,都可以變成屏幕。也許你可以隨意的剪切復制,當我們在這些屏幕上閱讀的時候,你會同時使用兩個、三個屏幕,不只是一個單獨的,而是各個屏幕組合成一個生態系統。

在我們向使用權靠攏並遠離所有權的長期進程中,有五個深層的科技發展趨勢起著推動促進的作用:

平均來看,大多數現代產品都在經歷著減物質化。自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汽車的平均重量已經下降了25%。各種功能的家用電器也在變得更輕。 我們所需投入的物質總量在減少, 這說明我們在用更少的物質創造更大的價值。

擁有權的重要性將為使用權讓步,這將是新的趨勢。所謂的使用權絕不僅僅指產品,而是進化為一種服務,它是不可見的。

使用權將逐步取代所有權。 對於日常生活中的大部分事物,對事物的使用將會勝過對其擁有。

Uber 是世界上最大的計程車公司,卻不擁有任何計程車;Facebook是世界上最流行的媒體平台,卻不創造任何內容;阿里巴巴是最有價值的零售公司,可卻沒有任何庫存。我們可以觀看一部電影,卻無須擁有錄影帶、碟片之類;讀電子書,而書卻保存在亞馬遜的雲端。我們使用的東西,遠遠大過我們擁有。

一切產品都在減物質化,變得更輕盈、更便宜,更少的物質創造更大的價值,這是一個趨勢。

在未來的30年裡,減物質化、去中心化、即時性、平台協同和雲端的發展將繼續強勢發展。只要科技進步使得通信成本、計算成本繼續下降,這些趨勢都是必然。

任何可以被共享的事物——思想、情緒、金錢、健康、時間,都將在適當的條件和適當的回報下被共享。

現在合作和協作正在驅動著顛覆性的服務 ,比如說維基網路,藉助維基網路,全世界上百萬人共同合作,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就是擁有這上百萬人的合作,這就是這項技術的精妙之處。

在這一章里,KK談到了分享的力量在網路世界的發揚光大。醫療服務被帶到最貧困的地區,免費的高校教材被編寫出來,維基網路、影視檔案、救援信息……

在信息豐富的世界裡,唯一稀缺的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

唯一稀缺的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

稀缺的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

資源就是人類的注意力。

是人類的注意力。

人類的注意力。

注意力。

我們通過「守門人」來過濾信息;我們通過媒介來過濾信息;我們通過管理者過濾信息;我們通過品牌過濾;我們通過政府過濾;我們通過我們的文化環境過濾;我們通過我們的朋友過濾;我們通過自身來過濾。

在這樣規模空前的信息流面前,如何過濾、挑選,不僅僅是你本人的事。 在網上隨便逛一 個小時,你覺得自己只是虛度時間,可是這些虛度的一小時里對商品的注意力,加起來,就是一門巨大的生意了! ( 懂的人都知道得到APP和大量付費閱讀渠道 )

未來的30年中,我們在教育、運輸、醫療和零售領域都能看到大規模定製的出現。

賤賤註:重混,即「對已有事物的重新排列和再利用。

新的媒介形式自身將會被重混、分解,並在未來的幾十年裡重組成數百種其他的新形式。有的已經成為主流:它們吸納了至少一百萬創造者,並有著億萬受眾。

在未來的30年裡,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響力的媒介將是重混現象發生最頻繁的地方。

真正可持續的經濟增長,不是來自於新資源的發現和利用,而是源於將原有的資源重新安排,使其產生更大的價值。這就是」重混「。同人小說、同人電影,就是重混。

KK認為:「 未來三十年裡,最重要的文化作品和最有影響力的媒介將是重混現象發生最頻繁的地方。 」

現在的手機幾乎可以完美地實現語音識別(包括實時翻譯),所以語音將是我們與設備互動的主要方式。

在人類短短幾十年的壽命期限中就能「擾亂」社會發展的第一個技術平台是個人電腦。下一代顛覆性的平台就是虛擬現實,而它已經到來了。

KK留意到現在的小孩已經把互動當作物品本該有的屬性,比如他觀察到一個家裡只有電腦的孩子第一次見到電視,反應是「滑鼠在哪呢?」一個孩子點擊店裡商品的標簽。還有個小孩,看到紙質照片的時候,努力用手指拖動,卻很驚訝照片無法放大!

物聯網的設計是用來追蹤數據,這也是它所處的雲端的本質屬性。在未來5年中,我們預計雲端中加入的340億聯網設備將會用來傳輸數據。雲端的作用則是保存數據。任何接觸雲端的東西都能被追蹤,也一定會被追蹤。

所有先前無法測量的東西都被量化、數字化,並且可以被追蹤。我們會持續追蹤自己,我們和朋友之間也會互相追蹤。企業和政府會對我們實行更多追蹤。 50年後,無處不在的追蹤行為將成為常規。

科學作為一種手段,主要增長了我們的無知而不是我們的知識。

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

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

提問比回答更有力量。

(這個觀點是賤賤覺得最受用的,現在答案的獲取越來越簡單和廉價,最終改變人類的,是新的需求和新的問題。)

我們生活的新平台。它是國際性的,並且永不停止工作。以如今的技術普及速度看來,KK預計到2025年,地球上每個公民都將使用這個平台。每個人都處在平台之中,或者說,人人都是這個平台。

我們在越來越熟悉、享用、離不開的這個網路世界,正是一個新的廣闊世界的開端;這廣闊的信息之海,這越來越浩瀚的信息之海,裡面,將會孕育出人工智慧的巨獸。

不安,而且期待。未來就這樣撲面而來,讓我們以各自的方式,來迎接它吧。

⑵ 數字營銷時代,有哪些看上去似是而非的觀點和論調

數字營銷,不只是營銷的數字化這么簡單。數字營銷時代,意味著商業、創意、技術、數據、內容、服務……等核心元素,加速、深度融合,重構營銷和傳播行業的規則和秩序。

與傳統營銷時代的線性、漸進式的變化相比,數字營銷時代的變化是指數型、突變性的。客戶預算收緊、流量越來越貴、咨詢公司和技術公司的跨界打劫…一系列的“暴擊”,讓整個行業彌漫著一種焦慮和浮躁的情緒,一些似是而非的名詞和概念甚囂塵上,一些沙雕而無趣的創意挑戰行業下限……

越是更新迭代,越是泥沙俱下,就越需要強化自身的認知定力和辨別力。得到正確答案固然重要,但排除錯誤答案在這個時代更加重要,尤其是我們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的那些常識誤區。

筆者在品牌及數字營銷領域多年,親歷行業轉型變遷之陣痛,目睹各種光怪陸離概念的此起彼伏,特撰此文,以回歸常識的6個品牌傳播“不等式”,希冀給行業人士多一些啟發和思考,少一些誤區和彎路。

六、精準營銷≠大數據+騷擾營銷

首先表達一個觀點,技術是中立的,而且,包括精準營銷、大數據、DSP、DMP、程序化購買,已經在營銷行業屬於應用非常廣泛和成熟的技術,智能化營銷的規模化、個性化、即時化、場景化,一方面倒逼傳統廣告公司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實實在在地提升了品牌的營銷效率和可靠性。

雖然技術中立,但是要看技術掌握在誰手上。

毋庸諱言,目前的精準營銷市場,很多規則和秩序還存在諸多模糊和灰色地帶。垃圾簡訊成堆、詐騙信息不斷、歧視老用戶精準營銷政策……這已經是活生生的事實。

智能手機的普及,讓APP成為剛需,公安部“凈網2019”專項行動結果發現,今年第一季度,共監測發現1670餘款APP存在超范圍收集用戶信息行為。“匹夫無罪懷璧其罪”,這么多APP掌握了大量個人信息之後,如果缺乏有效地管控,其社會危害性不可謂不大。

同時,即便從業內來看,從傳播執行和監測層面,大數據精準營銷也面臨尷尬。IAB研究顯示,有24%的用戶在電腦端上使用廣告攔截軟體,15%的擁護在移動端使用廣告攔截軟體,除了“被攔截”之外,更大的水分,在於新媒體領域的刷量、數據造假已經是半公開化的真相。

少一點套路,多一點真誠,技術向善,未來可期!

⑶ 凱文·凱利的核心觀點有哪些

凱文·凱利的核心觀點,人造物與自然生命之間有兩種趨勢正在發生:
1. 人造物表現得越來越像生命體;
2. 生命變得越來越工程化。
技術是生命體的第七種存在。人類目前已定義的生命形態包括植物、動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細菌、真細菌,而技術應是之後的新一種生命形態。
這些機器人是我們的孩子。由於機器人具有繁殖能力,我們需要更強大的責任心。我們應該有目的地培養我們的機器人孩子成為好公民。要逐漸為他們灌輸價值觀,以便在我們放開手時,他們能夠做出負責任的決定。」這是KK的核心觀點——其實這不是KK的觀點,KK只是闡述了他觀察到的自然法則。

⑷ 《技術元素》epub下載在線閱讀全文,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技術元素》([美國] 凱文·凱利)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鏈接:

提取碼: kxjg

書名:技術元素

作者:[美國] 凱文·凱利

譯者:張行舟

豆瓣評分:7.9

出版社:譯言·東西文庫/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5

頁數:420

內容簡介:

我會將我不成熟的想法、筆記、內心爭論、草稿以及對其他文章的回應都寫在《技術元素》中,這樣我就能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些什麼。——KK

「技術元素」(technium)是凱文•凱利專門創造出來的詞語。「技術元素不僅僅包括一些具象的技術(例如汽車、雷達和計算機等),它還包括文化、 法律、社會機構和所有的智能創造物。」簡而言之,技術元素就是從人的意識中涌現出來的一切。KK把這種科技的延伸面看成一個能產生自我動 力的整體。

本書繼承了《失控》和《新經濟的新規則》的思考體系,談到了文明進化、數字出版、免費經濟、人工智慧、物聯網、數字化生活等熱議的話題。而更深層次的是,KK希望藉此討論:技術元素的本質是什麼?人類應該擁抱還是拒絕它?人類對它本身的未來發展究竟有多少把握?KK把對這些疑惑的理解都寫在了《技術元素》里。相比於KK之前的著作,本書將更通俗易懂,文章中涉及到的領域、所舉的事例都更貼近當下人們的生活體驗。而閱讀這樣一本書,將能最貼近地了解到KK在思考什麼。

試讀: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7736184/note/210517634/

作者簡介:

凱文·凱利(Kevin Kelly),出生於1952年。他是著名雜志《連線》(Wired)的創始主編,也常被看作是「網路文化(Cyberculture)」的發言人和觀察者。他猶如矽谷當中的一位「游俠」,當媒體聚焦於某種具體應用、聚焦於路演和IPO、聚焦於科技公司市值的時 候,他卻一如既往地將目光投向了廣袤的未來--這位睿智的未來學家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就預見了Web2.0時代的到來,預見了去中心化的互聯網發展趨勢。

代表作:《失控》、《科技想要什麼》。中文電子版均由「唐茶計劃」出版。

⑸ 關於社群經濟

社群經濟是指互聯網時代、產品與消費者之間不再是單純功能上的鏈接,消費者開始在意附著在產品之上的諸如品牌、文化、格調、人格魅力等靈魂性的東西,從而建立情感上的無縫信任。基於此,一群有共同興趣、認知、價值觀的用戶擁抱成團,形成群峰效應,他們一起互動、交流、協作和相互影響,然後對產品品牌本身產生反哺的價值關系,這種建立在產品與粉絲群體之間的情感信任和價值反哺,並共同作用形成的自運轉、自循環的范圍經濟系統,就叫社群經濟。

社群經濟強調的是去中心化,社群成員參與一款產品從創意到設計、包裝、生產、傳播、銷售各個環節,社群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了人們的信息獲取能力和參與空間,個體可以獲得更大的話語權和更強的行動能力,更大的滿足自身的心裡需求。個人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遵循某種自發的規則組成蜂窩狀的群體。

在商業上社群意義有三條:

其一,社群能夠讓消費者從「高松公路」上跑下來,形成真實的閉環互動關系,重新奪取信息和利益分配的能力。

其二,社群讓互動和交易的成本大幅降低,從而令優質內容的溢價得以實現,而消費者的支付也得以下降。

其三,社群能夠內生出獨特的共享內容,徹底改變內容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單向關系,從而出現凱文凱利所謂的「產消者」。

社群經濟有以下五大特徵:

1、 情感連接,社群能讓一群有共同價值主張、相同趣味的人建立情感關系。

2、 利益驅動,社群本身也是一種組織形態,要維持這個系統的正常運轉,系統內大多數個體需要產出價值,獲得收益。

3、 有限范圍,社群本質上是小范圍內的集中鏈接。

4、 無線裂變,社群本身有自生長、自復制能力,在某些細分主題之後,將無線裂變成更多主題社群。。

5、 自我進化,良好運營的社群會根據實際發生的情況進行更迭,不斷優化,變得更為聚焦。

社群經濟讓營銷實現虛擬化、精準化、本地化和場景化,變消費者的概念為用戶的概念,不斷促進與用戶的交流和互動,引導、優化、迭代自身產品,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

社群經濟對粉絲經濟、體驗經濟的深化和延伸,改變單邊經濟模式為去中心化的多邊、無邊經營模式,通過緊緊抓住用戶的心裡體驗和情感訴求而維系較強的黏性。社群經濟打通、融合線上線下,並為實體企業、商業的互聯網轉型創造了空間,者有助於大幅度降低商業渠道成本,創造為可觀的效益。

羅輯思維是早期比較成功的社群代表。

1、羅輯思維

創始人羅振宇,現在還是最有影響力的社群之一,其最大的價值就是構建了一個頂級的社群。而羅輯思維是如何構建社群的呢?主要有以下三步:其一,選人。羅輯思維的用戶主要是85後「愛讀書的人」,會員加入要交錢,分200元和1200元,確保會員能真正付出行動。其二,培養習慣。培養共同的習慣,可以進一步固化會員「自己人效應」。比如,羅輯思維固定每天早上大概6點20發送語音消息,培養用戶閱讀習慣。其三,加強線下互動。線下的互動更能激發人與人之間的聯合,羅輯思維就曾舉辦過不少線下活動,比如「愛與抱抱」、「霸王餐」游戲等等。

PAPI醬的成功是迎合了部分網民的情緒需求。

2、PAPI醬

papi醬通過變聲軟體說出那句自創的slogan,「我是papi醬,一個集才華與美貌於一身的女子」可謂是網紅經濟的一大經典。PAPI醬主要迎合和現代80、90後年輕人叛逆、網路吐槽、幽默詼諧的情緒需求。

小米的社群營銷和飢餓營銷成為營銷經典案例。

3、小米

小米的快速崛起,絕對離不開其社群營銷。其在社群營銷上的做法,主要包括:聚集粉絲。小米主要通過三個方式聚集粉絲:利用微博獲取新用戶;利用論壇維護用戶活躍度;利用微信做客服。增強參與感。比如說,開發MIUI時,讓米粉參與其中,提出建議和要求,由工程師改進。這極大地增強了用戶的主人翁感。增加自我認同感。小米通過爆米花論壇、米粉節、同城會等活動,讓用戶固化「我是主角」的感受。全民客服。小米從領導到員工都是客服,都與粉絲持續對話,以時刻解決問題。

星巴克賣的不是咖啡,而是一種生活態度。

4、星巴克

星巴克對社群營銷的操作,可謂爐火純青。在Twitter、Instagram、Google+、Facebook等平台上,都可以看到星巴克的蹤影。星巴克的社群營銷玩法包括:藉助Facebook和Twitter推廣新產品。星巴克曾經為了促銷黃金烘培豆咖啡,而推出FacebookAPP,顧客可以從中了解新品資訊、優惠福利等。而在Twitter上,星巴克也展開了宣傳,並通過文章引流。運用貼合熱點的廣告和主題標簽。如美國曾遭遇Nemo大風雪,星巴克當時在Twitter上推出了在寒冬中握著熱咖啡的廣告;並且利用#Nemo和#blizzard等標簽,貼合顧客的生活。

5、思埠

雖然說微商有很多人不齒,但畢竟別人實現了巨大的銷售額和很高的個人成功,創始人也成為新一代的草根偶像和品牌代言人,而且思埠也實現了從微商到新零售的轉型嘗試,這個是新時代條件下社群營銷的成功典範。

隨著微信、qq、陌陌、自媒體、微博等app的盛行,未來一個成功的企業必然離不開社群營銷

粉絲經濟和社群經濟的區別

1)粉絲經濟是縱向的

社群經濟的方式是通過對內部生態的滿足產生經濟價值並進一步外延。目前有相當一部分理論將粉絲經濟等同於社群經濟。其實,粉絲經濟是一種單項的價值流通,它通過塑造一個品牌(這個品牌可以是人、物、觀念等),來籠絡對該品牌有較高認知度與喜好的受眾成為其粉絲,這樣的關系構成使得其內部的信息傳遞具有單向性的特點,即品牌傳達某些信息,粉絲接受信息並向品牌做出反饋。這樣的縱向信息傳遞方式有著極強的向心性及非理性因素。

粉絲因缺少橫向交流及獲取外界信息的渠道與方式而產生對品牌主體的盲目崇拜。縱使品牌主體沒有從物理上屏蔽粉絲獲取外界信息的渠道,但其對粉絲灌輸的價值體系使其在心理上自覺排斥了外界信息。這一點被用在很多的營銷案例中,從早期的歌手粉絲到現今諸如蘋果、小米類的品牌粉絲。它們的核心都是旨在營造一種目標受眾的狂熱崇拜。在這種狂熱的崇拜下,品牌主體及其運營者通過開發品牌價值及周邊產品獲得經營性創收。

在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同樣為粉絲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更好的發展條件。它有效拉近了品牌主體與粉絲間的距離,擴大了品牌主體的信息傳播范圍,降低了其傳播難度,使得品牌主體能夠聚集更多粉絲,獲得更大收益。同時,社交媒體與電商、互聯網金融的結合也為粉絲經濟產品的銷售提供了便利有效的途徑,進一步增加了收益。

2)社群經濟是橫向的

社群經濟與粉絲經濟的最直觀的差異在於,社群經濟以社群間內部成員的橫向交流為紐帶,通過對社群的服務與創造社群價值獲得經濟效益,這顯著區別於粉絲經濟通過粉絲對品牌主體的向心性依託而獲得經營性收益的做法。不過,因社交媒體互動性強的交流特點,粉絲經濟與社群經濟的界限並非全然涇渭分明。好的社群能夠樹立自有品牌從而聚集人氣,形成一定的品牌向心性;粉絲經濟也可以利用社交媒體的互動機制為粉絲提供一種類似於社群的歸屬感。這也就導致了社群經濟與粉絲經濟在社交媒體中容易混淆的現象。

3)粉絲經濟就是社群經濟嗎?

顯然不是的。任何品牌都要有自己的粉絲,但如果僅僅停留在粉絲這個層面,無非是把以前的忠實用戶換了個新名詞而已。「無粉絲不品牌」,這句話沒錯,但反過來,哪一個品牌沒有自己的粉絲呢?

只有當你的客戶變成用戶,用戶變成粉絲,粉絲變成朋友的時候,才算得上是社群。

社群是任何時代、所有商業都在追求的終極目標,但只有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有了微信這樣的高效率工具以後,社群才是可能的。這中間的差別是,一個有社群的品牌和沒有社群的品牌,其競爭力是完全不同的。

社群經濟和粉絲經濟有著本質的區別。與解決基礎用戶來源的粉絲經濟不同,社群經濟的特徵是多對多,依靠社交關系,社群成員之間能夠充分的溝通,解決了互動不足的問題。也可以這樣說,粉絲經濟是一群人在干同樣一件事,而社群經濟則是一群人在干著不一樣的事,而每個人乾的事又能為其他人服務,並能從中受益,記得上文中提到的村落中的鐵匠嗎,就是這樣的角色。粉絲經濟解決用戶來源,社群經濟解決了成交,兩者相輔相成。社群經濟由粉絲經濟發展而來,但是真正的社群經濟是成員之間的多向互動關系,因為這種交互,在社群內發展到一定程度會自我運作,不斷分享,自主創造,從而進行各種產品和價值的生產和再生產。社群經濟的實質,就是社群自身的生產力和價值增值能力。

通過上述兩個表格對社區與社群、粉絲經濟與社群經濟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出,粉絲經濟其實是基於社區的基礎上而產生的單向、自上而下的一種生產關系,粉絲和企業主或者品牌方的關系只是一種從屬的隸屬關系,是一種弱關系弱鏈接,企業主或品牌方是中心,他們發布或者掌控了所有信息及資源的發布。而社群經濟卻是基於社群的基礎上產生的橫向、圈層化的一種范圍經濟,這個社群里沒有誰是中心,也就是去中心話,大家都是這個社群的主人,大家提供有溫度的內容,協同互助、互惠互利。

在我看來,社群經濟就是互聯網時代下消息快速流通帶來的一種互惠互利的消費關系

引用資料

社群經濟:分享5個社群營銷成功案例,降低企業與消費者連接成本 。

社群經是什麼?社群經濟的五大特徵

粉絲經濟與社群經濟到底有哪些區別

⑹ 管理發展的四個階段

人在職場,不是被人管,就是管別人。本章主要是簡單的介紹一點點管理學歷史和思想。但主要的目的是拋個磚,讓大家去思考,處境下存在的管理方式,是否依然還有效?

1.1人是愚蠢的

追溯歷史到公元前三千年,埃及征服了大量奴隸,建造金字塔。奴隸主認為,奴隸是愚蠢的,需要被管理,不然就不出活。這種觀念對後人的影響很深遠。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很多管理者嘴上雖然不說,但心裡仍然認為下屬都是愚蠢的,所以推出了很多方法來管理愚蠢的下屬。

這種思想一直延續到了泰勒,科學管理法的奠基人。泰勒生活在19世紀末期,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從英國進入北美。泰勒認為,管理就是領導,確切的知道你要別人去干什麼,並使他用最好的方法去干。當時,大量的工人進入工廠打工。大多數管理者也認為工人是愚蠢的。不能否認,那個時代的很多工人,沒有受過良好教育,也存在許多惡習。如何管理這群愚蠢的人,是當時一個比較重要的話題。

泰勒最有名的實驗,是針對搬運生鐵的一個實驗。他選了75個工人,研究和改進了操作方法,進行一些的培訓,使得工人的搬運量提高了3倍以上。為了激勵工人,泰勒還發明了計件制。多勞多得,工人也不亦樂乎。

1.2人可以創造價值

1.2.1分工可以創造價值

另一位稍早一點的大師,叫亞當斯密。當時縫衣針工廠的熟練工人,每天最多能生產十多根針。亞當斯密進行了一個實驗。他將製作縫衣針的過程拆分成18道工序,讓每個人只負責其中一道工序。拆分之後,工廠一天的產量提高了上百倍。亞當斯密在他的《國富論》中寫道,分工可以創造價值。

1.2.1流水線能提高產量

福特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並將前人的智慧轉入實踐的一位大師。1913年,福特發明了流水線,並利用流水線生產,將原來需要12.5小時完成的汽車組裝,縮短到了1.5小時。

1.2.3管理就是決策

福特的流水線啟發了很多行業紛紛效法。在此之後,人類的生產水平上了一個新台階。可是另一個問題開始浮現出來了。生產了這么多商品,賣不出去怎麼辦?於是市場營銷方面的研究開始被關注到了。對於管理者,該生產哪種商品,生產多少,利潤和成本如何管控,變成了新的關注點。另一位大師西蒙登場。西蒙認為管理就是決策。就是如何正確的做決策,而非單純的追求效率。對人的管理,西蒙研究發現,對員工進行激勵後,員工的績效會發生變化。

1.3每個人都有價值

1.3.1多元智能

1983年,心理學大師霍華德,提出了的多元智能理論。他的理論對管理、教育產生了極大影響。他將人的智能分為多種類型,任何一個人都擅長其中一項或幾項。人們逐漸意識到,不能再認為人是愚蠢的。相反,我們認為每個人都有價值,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

1.3.2人有各種需要

隨著管理水平的進步,人們已經意識到,員工才是企業的資產。如何更好的管理員工,激勵員工變成企業開始關注的話題。另一位大師霍桑登場。霍桑認為人需要追求報酬和社會心裡滿足,提升滿意度可以激發員工積極性。

另一位大師,馬斯洛,在1943年,出版了《人類激勵理論》,並第一次提到五層需求理論。

1.4人可以自管理

美國作家凱文凱利出版《失控》一書。 凱文凱利通過觀察生物、社會、機械等的發展特點發現這些系統都具有自管理的能力。並在當時預言,未來計算機的發展一定是去中心化,自管理的網狀結構。2000年以後,互聯網崛起。而凱文凱利的預言不斷被實現,人們開始重新關注凱文凱利的這部著作。

我們也越來越意識到,流水線的管理辦法,相對於於知識創造型工作,是不合宜的。而IT工作,大都屬於知識創造型工作。尤其是互聯網興起後,項目變得更加復雜。這催逼著企業必須激勵每個個體必須獨擋一面,才能在競爭中存活下來。自管理團隊,相信每個人是主動的,是有價值的,也就不斷被人們所樂道。於是自管理團隊和敏捷管理,開始慢慢被登上舞台。

後現代主義,是無父性(反權威)和歷史感斷裂的一代。這要求領袖們,必須要以更加靈活的方式去面對人的管理。僕人式領導,這種來自於古典宗教的理念,又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僕人式的領導,並非要去管理,而是輔助團隊成員發揮最大價值。知識創造性的工種,已經不再是轄管就足夠的,而是需要傾注領導力。不再是限制,而是輔助其發揮。

由此可見,管理的定義,隨著時代在變化和發展。而真正好的管理,需因時、因地、因人、因事制宜。

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管理是一門藝術。每個人都能彈響鋼琴,但不是每個人彈得都動聽。每個人都能履職管理,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管理好。在德魯克的觀念中,管理,是一項實踐的藝術,丑與美,取決於參與者的天賦和練習程度。

⑺ 有看過凱文.凱利寫的《失控》一書的朋友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宮亭
鏈接:http://www.hu.com/question/19604629/answer/31775980
來源:知乎

《失控》的副標題是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咋一看像是科幻小說,但是翻開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本足以放在身邊一輩子的書。書在1990年就已經出版,然而在二十年後的今天,裡面的理論仍然新穎無比。
凱文凱利在二十歲那年用在一家貨運中心打工掙的錢買了一張從新澤西到亞洲的機票。在接下來的8年裡,他走遍了亞洲的許多國家,這影響他一生。所以在書中常常會感到他對中國文化的親近。比如他引用的老子的《道德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失控》中的內容涉獵廣泛,很難一條一條羅列,我就闡述其中幾點吧。
在工業初期,人們發明了蒸汽機,然而人們卻無法駕馭這種力量。瓦特增加了一個一個速度調節器來緩和這種機械力,他的蒸汽機就自己掐住了自己動力的喉嚨。這樣就帶來了革命。瓦特獲取了蒸汽在膨脹時如同火山般爆裂的力量,然後用信息來馴服它。一輛汽車和一個爆炸的汽油罐之間的區別就在於,汽車的信息——也就是他的設計——馴服了汽油那種殘暴粗野的力量。要是沒有那個安安分分轉動著的調控器所構成的主控迴路,蒸汽機根本就是不可想像的裝置。蒸汽機所釋放出的能量,不僅取代了奴隸,還引發了工業革命。要不是有迅速推廣開來的自動反饋系統所引起的信息革命與之並行,工業革命也就不成其革命了。所以說是信息,而不是煤炭,是機器的力量變得有用,進而予取予求。
實習自動控制的效果還不止於此。在1948年以前,鋼鐵行業中的一代又一代技術人員想要生產出厚度統一的薄板,卻都失敗了。他們發現,影響軋鋼機炸出的鋼板厚度的因素不下六七個,他們花費了很多年的時間不遺餘力的一項項的調整,然後又花了更多的時間進行同步協調,卻沒有任何效果。控制住一個因素會不經意的影響其他因素。比如速度減慢會升高溫度,降低溫度會增加壓力,增加壓力又降低了速度,等等,等等。然而《控制論》發表後,工程師用了一個簡單的迴路就理順了整個過程。實施過程中,以一個厚薄規測量出新軋出的金屬板的厚度(輸出),然後把這個信號傳送回控制拉力變數的伺服電動機上,這信號在鋼材進入軋輥之前,一直維持它對鋼材的影響。最終出來的將會是厚度均勻的鋼板。因為所有的因素都是關聯的,所以只要你控制住其中一個對產品的厚度直接起作用的因素,那麼你就等於間接的控制住了所有的因素。所以對於產品,沒有必要把所有的因素都緊緊拽在手上,讓它「失控」會更好
在《蝙蝠俠歸來》中有一個場景,一大群黑蝙蝠一窩蜂的穿越水淹的隧道湧向紐約市中心。這些蝙蝠是由電腦製作的。動畫繪制者先製作出一隻蝙蝠,並賦予他一定的空間以使之能自動的扇動翅膀;然後在復制出幾十個蝙蝠,直至成群。之後,讓每隻蝙蝠獨自在屏幕上四處飛動,但要遵循演算法中的幾條簡單的准則:不要撞上其他的蝙蝠,跟上自己旁邊的蝙蝠,離隊不要太遠。當這些「演算法蝙蝠」在屏幕上運行起來的時候,就如同真的蝙蝠一樣成群結隊而行了。凱文稱這是群氓的集體智慧。十七世紀的一位無名詩人寫道:「成千上萬條魚如一頭巨獸般游動,破浪前進。他們如同一個整體,似乎受到不可抗拒的共同命運的約束。這種一致從何而來?」看看「蝙蝠演算法」就知道了,只遵循簡單的規則,就足以構成一個分布式系統。生物學家們斷定,真實的魚類和鳥類的群體行為必然源自於一套相似的簡單規則。
那麼,一個蜂群是該看作群體,還是直接看作生命體呢?一個蜂巢的機體,將工蜂、雄蜂以及花粉和蜂窩組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一個重達五十磅的蜂巢機構,是從蜜蜂的個體部分涌現出來的。蜂巢擁有大量其任何組成部分所沒有的東西。一個斑點大的蜜蜂大腦,只有六天的記憶,而作為整體的蜂巢所擁有的記憶時間是三個月,是一隻蜜蜂平均壽命的兩倍。
「蜂巢思維」的神奇在於,沒有一隻蜜蜂控制他但是有一隻看不見的手,控制著整個群體。他的神奇還在於,量變引起質變。要想從單個蟲子的機體過渡到集群機體,只需要增加蟲子的數量,使大量的蟲子聚集在一起,使他們能夠互相交流。他們互相之間構成了一個網路,網路的節點與網路本身構成了新個體,這個個體擁有了強大的力量。
我們也可以離開書本遐想一下,如今計算機一直朝著智能的方向發展。網際網路把全世界的計算機連結在了一起。如果把計算機看作蜜蜂,計算機與網路所擁有的力量將遠遠超過計算機本身。凱文預測2020年,網際網路的節點數將超過一個人大腦的節點數;2050年,網際網路的節點數將超過全世界大腦節點數。到時候,網際網路所擁有的智力,會與人類平起平坐。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終結者》里的反派是天網了。
————————
前幾天我在寫分析網路的受攻擊能力的作業,老師問了一個問題:網路的分布是否越均勻越好?我一下子就想到了《失控》,於是就這么答了:
在凱文凱利的書中是這樣描述網路的:當一個節點斷開,數據會自動選擇別的路徑,使整個網路不受影響。而由於不停的有新的節點加入進來,或者一些舊有的節點之間產生了新的連接,網路看起來就像是自我修復了一樣。
這樣看起來,網路最好還是均勻分布,也就是說,網路的連接是個體與個體之間的自由連接。這樣當網路受到攻擊時,基本不會遭受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這樣的網路無法擊垮。(聽起來像天網)
但是以上是基於理想的狀態下的,就目前而言,互聯網並不是那麼的發達,可以讓一個個體(小集體中心亦是)產生如此多的連接。
其次,均勻分布的網路使得個體訪問一個節點的路徑贈長。如果網路不夠發達(比如現在),網路的響應就會很慢。
反向看來,網路如果集中在某些大節點上,只要保護好這些大節點,網路的穩定性就不會受太大影響。在個體看來,就是只要我上的去谷歌、網路,網路對我而言就沒有癱瘓。
不過,去中心化的趨勢會一直在。網路會從目前的幾百個大節點變成幾百萬個大節點,把每個小網路看作一個節點,節點之間的連接將四通八達。比如中國與美國這兩個大網路之間的連接將不再是可以數得清的海底光纜,而是無數的鏈路,是計算不出來的拓撲,到時候牆恐怕就做不起來了。
————————
《失控》里的內容很多,很多時候會感覺互相沒有關聯,我讀完之後,基本上就全忘了。偶爾,你會感覺其中的某一個章節特別值得玩味,比如那篇博客是我在大學的時候寫的,當時我極力反對學校對學生的控制,就對其中的自動控制特別感興趣,並以此反駁身邊的「不管不行」的言論。
後來我參加了一個機器人足球大賽,大家都在想著把所有的可能性都窮盡,然後按照既定的套路出牌,那樣的程序冗長,效率低下而且bug極多。那個時候我就對其中的團隊協作很感興趣,一個個簡單的節點,通過一些簡單的規則,就可以創造出復雜的集體。於是我就去想,有沒有可能給五個人稍許不同的功能,然後一些基本的規則,就打造成一支強大的球隊呢?就像蜜蜂和螞蟻一樣。繼續發散思維,控制機器蜈蚣的腿,幾百個iRobot的協作。(世界好大,好多事情值得去做。==)
————————
其實我跑題了,我到現在也不知道該怎麼解讀《失控》,因為它太大了,所涉及的東西太寬泛了,如果僅僅就「失控」這一中心思想去評判,實在是有點狹隘。
《失控》可以看作一本已經分好類、梳理好時間線的科技史。
所以題主,這種問題其實沒有什麼意義,讀完一本書,大部分內容肯定記不得了,但是會有一種思緒或者邏輯在心裡,當思考一個問題,回去翻閱相關章節,然後繼續思考,能得出自己的結論當然更好。
它當然不可能都是對的。

⑻ 整個地球是一個地球腦是誰的觀點

「整個地球是一個地球腦」是凱文凱利的觀點。

凱文·凱利 ,男,人們經常親昵地稱他為 (KK),《連線》(Wired)雜志創始主編。在創辦《連線》之前,是《全球概覽》雜志(The Whole Earth Catalog,喬布斯最喜歡的雜志)的編輯和出版人。

「地球腦」是西方學界出現的新術語。地球腦學派認為,網路與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把「地球村」變成了「地球腦」。人類個體的頭腦只是新的龐大的「全球性大腦」的一個「腦細胞」,而網際網路就像大腦神經把我們這些「腦細胞」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人類在新的媒介環境下正在進化為一體。

凱文凱利在他的最新演講中預測了未來的12個趨勢:

1、第一個趨勢 :形成(becoming)——所有的東西都在不斷升級。

2、第二個趨勢 :知化(Cognifying)——與人工智慧的合作表現決定你的薪酬。

3、第三個趨勢 :屏讀(Screening)——任何一種平面都可以成為屏幕。

4、第四個趨勢 :流動(Flowing)——你做的所有生意,都是數據。

5、第五個趨勢 :重混(Remixing)——大多數創新都是現有事物的重組。

6、第六個趨勢 :過濾(Filtering)——能吸引注意力,就能賺到錢。

7、第七個趨勢 :互動(Interacting)——它的影響將和AI一樣深遠。

8、第八個趨勢 :使用(Accessing)——所有權價值變成使用權價值。

9、第九個趨勢 :共享(Sharing)——核心不是分享,而是協作。

10、第十個趨勢 :開始(Beginning)——技術的用途,是「用」出來的。

11、第十一個趨勢:提問(Questionning)——好問題比完美的答案更重要。

12、第十二個趨勢 :顛覆(Disruption)——內因從來不是主要原因。

閱讀全文

與凱文凱利的去中心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魔獸懷舊服中級挖礦去哪裡挖 瀏覽:415
鴻博股份區塊鏈 瀏覽:742
aot慈善幣1月19日礦機 瀏覽:973
現在哪個比特幣網可以交易 瀏覽:18
挖礦幣開盤怎麼寫開盤詞 瀏覽:421
礦機傳媒廣告背包 瀏覽:242
數字貨幣交易所MSOKEN 瀏覽:664
比特幣病毒2017 瀏覽:729
40萬螞蟻礦機 瀏覽:623
比特幣錢包簽名怎麼搞 瀏覽:586
數字貨幣最收藏價值 瀏覽:786
區塊鏈node 瀏覽:722
比特幣挖礦對氣候 瀏覽:320
購買比特幣屬於詐騙類的那種 瀏覽:772
btc圖表怎麼看 瀏覽:144
俄羅斯科學家計算機挖礦 瀏覽:761
明日之後礦機挖一次要多久 瀏覽:862
微星200系列主板挖礦 瀏覽:400
數字貨幣包括啥 瀏覽:409
為什麼不買熊貓礦機 瀏覽: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