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去中心化 > 青少年去自我中心化

青少年去自我中心化

發布時間:2023-09-15 17:32:30

『壹』 兒童的自我中心化

                      文/Angela自在

關於研究兒童,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三山」實驗。

實驗材料是一個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顏色不同的假山模型。

首先要求兒童從模型的四個角度觀察這三座山,然後要求兒童面對模型而坐,並且放一個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邊,要求兒童從四張圖片中指出哪一張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結果發現幼童無法完成這個任務。他們只能從自己的角度來描述「三山」的形狀。皮亞傑以此來證明兒童的「自我中心」的特點。

皮亞傑認為,在兒童認知發展到前運算階段(2—7歲)時,這個時期的兒童思維特徵之一就是自我中心性:即兒童往往只注意自己的觀點,不能接受他人的觀點,也不能將自己的觀點和他人的觀點相區分和協調。

所以,他們會表現出很明顯的一點就是:"我見即他見"。

他們覺得自己看到的,就是別人看到的,這是發展的水平所決定的。

所以,從發展的理論上來說,不能對7歲以前的小孩子說:"你真自私,你為什麼不會替別人著想,你真是個白眼狼。"

因為他們的能力沒有達到去自我中心化的程度。所以這時候跟他們講道德,講道理,他們只能是一頭霧水,並且「死性不改」。

個人認為,理解到這一點很重要,在兒童身上,不管是認知發展,還是道德發展,都是分階段的。

有時候所謂的拔苗助長,是不了解,如果真的了解到兒童發展的特點,就能減少一些事倍功半的事情。

『貳』 結合自己的經歷論述青少年思維自我中心的表現

青少年在這個階段發展出來的元認知能力使他們的思維出現「自我中心主義」。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義(adolescent egocentrism)是一種自我熱衷狀態,他們認為全世界都在注意著自己。自我中心主義的青少年對父母、教師等權威充滿著批判精神,不願意接受批評。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義常常導致思維的扭曲,包括:青少年可能發展出所謂的假想觀眾——就像青少年自己那樣,對青少年的行為給予很多關注的想像中的觀察者。例如,一名坐在教室中的學生可能會覺得教師正在看他,一個打籃球的青少年可能認為全場的人都在注意他下巴上的青春痘。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義導致的另一種思維扭曲是,青少年發展出個人神話,即認為個人經歷是獨一無二的。事實證明,很多青少年的危險行為就是由個人神話造成的。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社會化和情緒也發生著巨大的變化。進入青春期的一個標志就是反思,「我是誰」這個問題在青少年個性發展中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在這個階段,青少年開始更加關注自己的內心,開始以有別於以往的方式來認識自己。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想法、感覺和實際的行動之間存在著許多差異,他們很容易對自己產生不滿,並通過與他人的比較加以改變。青少年開始認識到自己的獨特性,自己是獨立於他人的,他人並不能夠完全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叄』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點是指什麼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點
「自我中心」現象是皮亞傑最先發現和提出的,是皮亞傑描述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的術語。幼兒自我中心現象是以自我的感受、自我的認知來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認知的現象。皮亞傑是在兒童的認知領域發現的自我中心現象,不是在社會和道德領域內發現的,也不是在兒童對他自己的意識中發現的。少年兒童的自我中心性表現與皮亞傑的原意不同,它是以人際關注和社會性關注為焦點,把自己作為人際和社會關注的中心,認為自己的關注就是他人的關注。少年兒童自我中心性,可以用「獨特自我」與「假想觀眾」兩概念來表徵。

(一)獨特自我
獨特自我是一種個人的虛構,是一種以個人的意願作為獨立推理體系的模式。將自我的情緒、情感體驗擴大化、絕對化,從而將主觀和現實統一於自我,而不理解他人為什麼與自己的感受和觀點不同。
(二)假想觀眾
假想觀眾就是在心理上「製造」想像中的觀眾。他們關注自己i。同時以為別人也都關注著他、注意著他,都是他的觀眾。將自己作為關注的焦點,他自我欣賞,便以為人人也都欣賞他;他自感不足,更以為別人也都對他無好感。他們的喜怒哀樂往往源於自我體驗,將自己的心境投射到別人身上。 從發展過程而言,少年期是從兒童的外傾趨向向內傾趨向發展的轉折期,故而同時具有兩種發展趨向的特點,是動態變化過程的過渡現象。

『肆』 青少年總是以自我為中心怎麼教育

給父母的建議一:引導男孩想到別人。父母首先要注意在教育男孩自理、勞動、自製時,講完整的道理,突出一個「人」字。男孩的很多活動有多重意義,既跟自己有關,也跟他人有關。只對男孩講「自己"或只講一為他人」都是不完整的道理;二者都講,才是完整的。例如,男孩外出遊玩,父母叮囑「不要調皮,走在路上注意汽車(這是教男孩注意『自己』),媽媽在家惦記著你(這是教男孩想到媽媽,想到『自己』的安全跟媽媽也有聯系)」。經常這樣引導男孩想到「人」,「人」就會在男孩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記。男孩的自理性勞動既可以整潔自己、鍛煉自己,也可為家長減輕負擔;勞動的成果既給自己帶來愉悅,又給家長帶來愉悅。要讓男孩經常體驗這種愉悅的情緒。打掃房間,爸爸誇獎「打掃得真干凈啊!什這種誇獎只是引導男孩注意勞動的一方面成果;「房間打掃得真干凈,坐在裡面多愜意啊!」男孩透過這種誇獎,能感受到勞動的物質成果,還能感受到勞動導致的不僅有自己的精神成果,還有他人的精神成果。後一種強化,更確利於延續男孩的正確行為。
給父母的建議二:引導男孩「心理置換」十分重要。所謂心理置換,就是從他人的心理角度去認識、去體驗。男孩時殘疾人不尊重,會拿殘疾人取笑口要引導男孩思考:別少,取笑你,你心裡會怎樣?假如你是殘疾人,如何不方便,如何痛苦?男孩幫媽媽拿東西,拿不動,媽媽在幫助他的同時,不妨讓男孩回味需要別人幫一把的人的焦急心理,以及獲得幫助後的輕松情緒。只要我們持之以恆地教育引導,留心各種教育引導的機會,男孩在做事時就會想到「人」,男孩的_利他行為」就會增多。客觀上為他人,主觀上為自己、也為他人的高尚品行必將蔚然成風

『伍』 能夠去中心化是在心理發展的哪個階段

形式運算階段。這一階段兒童發展了去中心化,即只站在自己角度看問題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漸消失。此時兒童不僅能集中注意情況或問題的一個方面,還能注意幾個方面,不僅能注意事物的靜止狀態,還能看到動態的轉變,還能逆轉思維的方向。

『陸』 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淺談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因果關系之探析心化

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淺談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因果關系之探析心化

孩子的自我中心化會影響孩子們的人生路,那麼大家知道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心化嗎?下面我帶來的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淺談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因果關系之探析心化。

你不是中心,你不是小皇帝

隨著《爸爸去哪兒》第三季的熱播,我們又在快樂、淚水與感動中度過了一個美好的夏天,寶寶們實在很萌,爸爸們真的很逗,最最重要的是我們又從星爸們那裡學到了很多育兒的經驗,雖然有些地方不如大家所期待的那樣,但這就是他們最真實的生活,除了為他們點贊沒什麼好去挑剔的。回憶每一期的畫面,總會有那麼些鏡頭、話語彌留在腦海中。正如在最新一期的節目中,當劉燁帶著諾一找到他們入住的房子時發生的一幕,星爸的話讓我想寫點什麼。

大家還記得當他們來到房間,諾一開心的就爬上了床,這時屋主爺爺走過來熱情的給他們打開了風扇,並跟劉燁寒暄了幾句,此時諾一躺在床上嘴裡自顧自地念叨著,爺爺問諾一「幾歲了」,諾一沒有語言的回答,只是用手指表示自己多大。看到這里劉燁用有些失望的語氣對諾一說到:「你以為你是誰啊,大人跟你講話你就不聽,爺爺在這里跟你講話呢,爸爸在跟你講話,我們在講話,你不是中心,你不是小皇帝,要求你做的,教育你的,這是必須聽的......」。各位爸爸媽媽,我們在生活中是不是也經常會遇到同樣的情形,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顧及他人的感受而令我們感覺沒面子所以生氣。其實這都不怪孩子,他們之所以有這樣的表現源自於「兒童自我中心」。

走出自我中心誤區

什麼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心理學家皮亞傑提出的心理術語,皮亞傑曾經做過一個三山實驗:在一個立體沙丘模型上錯落擺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讓兒童從前後、左右不同方位觀察這座模型,然後讓兒童看四張從前後、左右四個方位所攝的沙丘的照片,讓兒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實驗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與哪張照片一樣。孩子們無一例外的都認為另外一人看到的沙丘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樣的。這個實驗表明處在這個階段的孩子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完全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和看待事物,這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現。他指出:活動缺乏協調、主客體沒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狀態的根源。也就是說在孩子剛出生處在感知運動階段(0-2歲)嬰兒物我不分,生活在沒有客體的宇宙里,沒有自我意識,這是一種極端的自我中心階段。到了前運算階段(2-7歲)幼兒能運用語言與人交際,對世界的認識形成表象,孩子開始用「我」這個詞標志自我意識開始建立,經常會聽見這時期的兒童說「我想……,我要……、我不要……我的……」,這些都標志著他們進入自我中心的新階段,在此階段,幼兒不能區分自己和別人的觀點,很難從別人的觀點(角度)看問題,也分不清主客觀。如當自己感覺糖很好吃時,就認為別人也很喜歡這個糖果。自我中心是兒童早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

自我中心=自私?很多爸爸媽媽愛說自己的寶寶很自我中心,很自私,例如寶寶每次吃東西都不給小朋友分享,或者爸爸媽媽想要點都要不到,這時媽媽們都會覺得這孩子怎麼這么小氣,有時會說「小氣鬼」。大家看到寶寶的這種行為和我們成人平時說的自我中心,自私有什麼區別嗎?當然有,寶寶很小,常常以自己的需要和興趣為中心,多從自我考慮問題 ,寶貝們之所以表現出這樣的行為並不是因為他們自私、不大方,只是受制於他們心理、智力發展水平。而成人們講到自私,自我中心都是從道德的角度,真正的自私是指個體面臨自己利益與對方沖突時,會不計對方損失,以滿足自己利益為主;此外,自私的人在進行自私行為的同時,通常能察覺自己的行為可能損及別人的利益,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擇手段,但我們的寶寶所表現出的種種完全以自己意志為轉移的行為都只是無心之舉,他們沒想過回去傷害身邊任何人,所以自我中心跟自私不是一回事。

自我中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是負面的嗎?當然也不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存在一枚硬幣的兩面,平時我們看得更多的可能是自我中心的背面,那它的正面是什麼呢?明白了「自我中心」其實是由於孩子思維發展特點所致,也許父母可以更好的理解孩子產生的各種自我中心行為。所以當我們知道孩子「自我中心」了,我們便知道孩子在成長之中。這種成長表現在:1.孩子的需求變多了,以前孩子也許只滿足吃飽睡足身體感覺舒服就好了,但現在寶寶們需要買玩具、買冰淇淋、需要媽媽時刻的陪伴等。2.孩子的能力增強了,從嬰兒的哭要到語言的表達,從被動的滿足到自我行動。從某種意義上說一個表現「自我中心」的孩子才是一個正常的孩子。皮亞傑還認為孩子具有「泛靈論」的思維特點,特別是處在自我中心的孩子們,在此階段的孩子們看待世間萬物都跟人一樣有意識,他們的運動變化都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所以常常把玩具當作活的夥伴,與它們游戲、交談。比如一個孩子在玩他的玩具車,車車跑到溝里去了,他認為是車車「不聽話」;自己不小心碰到桌子了,他認為是桌子的錯,是桌子故意的,所以要求爸爸媽媽打桌子幾下。這樣的思維特點對孩子的成長並不是百害無一利的,至少說明他們有想像力,能把生活觀察的一些經驗與周圍事物進行聯系。所以作為家長並沒必要因為孩子自我中心而奇怪或煩惱。

去自我中心化

自我中心是兒童成長的必經階段,兒童一兩歲開始就慢慢有自我意識,三四歲是自我中心的高峰,隨著他們社交能力、語言能力、智力的提高和活動范圍的擴展,特別是到了五六歲左右,兒童自我中心化語言越來越少,慢慢能意識到別人觀點或看法的存在,從而在「概念或概念化了的活動」上區分並協調自我和別人的關系,漸漸完成去中心化。所以「自我中心」人人都有,只是存在個體差異,伴隨著兒童不斷成長,都會超越「自我中心」,走向成熟。但如果兒童自我傾向過於嚴重,或到了六七歲停滯在自我中心階段,問題就嚴重了。怎樣更好的幫助兒童實現去自我中心化,這里有些建議供爸爸媽媽參考:

1、爸爸媽媽應有「去自我中心」的意識

經常在路上見到媽媽追著寶寶說「來,把衣服穿上,不然會冷,感冒了怎麼辦」,孩子一個勁的推搡不要穿衣服,都有些生氣的樣子甚至都哭啦,但是媽媽還是把衣服套在了孩子身上,嘴裡還嘮叨著「怎麼這么不聽話呀」。前幾天幼兒園小班開始有託管興趣班了,問家長給寶寶報名嗎?有幾位家長非常熱情的就給孩子報了,後來我問他們寶寶願意上幼兒園嗎?答案是否定的,寶寶們每天都是不要去上幼兒園,上幼兒園不好玩,既然如此,當孩子看著自己的同學都可以開開心心的回家而自己還得在那裡多帶上一小時會是什麼感受呢?其實現實生活中我們做爸爸媽媽的總是覺得孩子自我中心,反思一下,我們自己是不是經常以愛的名義在行自我中心之實。如果我們沒有很好的自我意識,經常用這樣的方式去強化孩子的行為,必然不利於孩子的去自我中心化。所以爸爸媽媽要有更高的自我覺察能力,降低對孩子的期待,減少左領右舍的攀比心理,省去對孩子圓夢心理,多與孩子共情,而不是依著我們的情緒「安靜下來」「住口」「在這樣就把你扔到門外去」,也許寶寶需要的是我們的認可而已。

2、不以孩子為家庭中心

當代獨生子女較多,即使不是獨生子女,兄弟姐妹也不多,家人對孩子都是疼愛有加,孩子們很容易成為家庭的核心,家裡全體成員圍著孩子轉,全家人的愛都傾注在孩子身上,對他們有求必應,孩子們體會到的是無比的優越感和特殊感,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絕大多數會以自我為中心,該怎麼應對呢?首先讓孩子形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很重要,所以我們要取消兒童在家的「特殊」地位,努力滿足其合理需要,堅決拒絕其不合理的要求,讓寶寶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與其他成員是平等的。其次讓寶寶學會為家裡其他成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這可以降低寶寶對大人的依耐性,同事提升自我價值感。再次要適當的給孩子「挫折教育」,讓寶寶去體會飢餓、勞累、困難或批評等,這些經歷可以弱化寶寶自我中心的優越感,當然這種方式要注意不帶給孩子身心傷害。

3、帶孩子多參加游戲活動

孩子很喜歡玩的就是游戲,而游戲可以幫助他們輕松的去自我中心化。比如捉迷藏,先自己藏起來讓寶寶找,然後寶寶躲起來,在不斷的尋找與躲藏過程中會讓寶寶逐步明白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又比如角色扮演,我經常和寶寶扮演老師與學生的角色,或者媽媽與女兒。她在扮演老師和媽媽的過程中都會超出「自我」想像站在另一人的立場上該怎麼行為。在這里最重要的是讓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或集體游戲,在集體活動中他會體會到與人合作,被人信任,跟人分享的那份快樂。當然這些需要在游戲過程中有家長或老師的引導,因為孩子自身的思維或精神境界並沒自動化到那麼高的程度。

案例分享

症狀:即刻滿足自己的需要

媽媽把圖圖從幼兒園接回來,妹妹也在回來的路上睡著了,媽媽剛剛把妹妹放床上,圖圖就興奮的對媽媽說:「媽媽,我們去樓下小區玩吧,仔仔,露露他們都在下面玩」,媽媽說:「月月剛睡著,我們待會去吧」,圖圖有些失望的說「我們現在就去,你不帶我去,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媽媽:「這時不能去,你怎麼這樣子,好,聽話」。圖圖:不!我要你跟我現在就去(開始歇斯底里的哭),我現在就要去(拿著手裡的玩具就扔向媽媽)。

處理方式: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需求,並且父母經常是盡可能的盡快滿足助長了自我中心,這樣孩子形成了即刻滿足的習慣,不會意識到需求的滿足有時是受很多限制的,所以我們要試著去訓練孩子延遲滿足。

所以首先我們要共情孩子的感受,然後試著給孩子可供選擇的途徑。「好孩子,這么生氣啊,把玩具都扔啦,盼著下去玩對吧,可是妹妹正睡覺,這真讓你失望,要不你先看會動畫片,等妹妹醒了我們就下去好嗎?」

症狀:不願跟人分享他的東西

4歲的琳琳帶著自己的滑板在樓下玩,平時她也有幾個玩得很好的朋友,有時她也會玩別人的玩具,或者吃別人的東西。今天她的朋友沒帶任何東西下來,看到琳琳的滑板車很想騎(此時琳琳已經玩累了,滑板車就丟在一邊的),但媽媽給琳琳說了很多好話仍然沒用,最後媽媽強制性的把車給了她的朋友,琳琳哭了,哭著把車搶了回來,由於車被搶回來了,她的朋友也哭了,媽媽覺得好尷尬,怎麼琳琳就這么小氣呢?

處理方式:三四歲的孩子已經開始發展處他們的所有權概念了,我們不能強迫一個孩子失去對自己愛物的擁有,作為媽媽首先告訴寶寶車車是屬於她的,不會失去它,同時她的朋友也很尊重她,想得到她的答應才會騎她的車。所以媽媽可以這樣告訴寶寶「琳琳,你很愛你的車對嗎?小美答應只騎一會就還給你,她還說下次會把她的青蛙車拿來給你騎,如果你借給她騎一會,她會更喜歡你,和你做最好的朋友哦......

結語:記得在上期播出「爸爸去哪兒」的序里國王說到:「人要懂得善良,還要愛護別人,而且還要努力,不要因為一點點小挫折就放棄,世界上最最可貴的是有顆有愛的心」。說得真好,寶寶,你雖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永遠都是父母心中的王子與公主,為了讓你能更好的適應周圍的環境,更加健康的成長,爸爸媽媽們或許會用各種方式去幫助你,讓你除了關注自己,還會關注別人,心中一直充滿愛與善良的開心成長!

一、私有財產與異化勞動

在馬克思看來,問題就出在這里:既然人的類本質是自由自覺的活動,那麼勞動產品就應該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但是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工人的勞動產品被資本家剝奪,資本家利用工人的勞動產品反過來進一步壓榨工人,勞動產品成為了工人的異己的存在物,這就是勞動產品的異化。馬克思指出,不僅勞動產品是異化的,勞動過程也是異化的,而且前者是後者的基礎。勞動過程喪失了它的本原意義,不再是自由自在的了,勞動變成了一種煎熬和一種痛苦:「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這種活動是他自身的喪失。」54-55由此,馬克思又推導出「人的類本質同人相異化」,也就是說,人的本質從「自由自覺的活動」,被迫下降為僅僅為了維持肉體存活的謀生活動;最後的結果是「人同人相異化」,人與人處於對立狀態,「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59勞動產品的異化、勞動過程的異化、人的類本質的異化以及人與人的異化,共同揭示了勞動本身的異化(異化勞動)。據馬克思分析,工人的異化勞動,創造了資本家的私有財產,但同時,工人的命運就是貧困和被奴役,「通過異化勞動,……他也使與他相異的人佔有非自身的活動。」60-61一言以蔽之,私有財產是由異化勞動構成的,是由它生產出來的。所以,馬克思的結論是「誠然,……,是這一外化的實現。」61由此,我們能夠認識到,資本主義私有財產是前提,對其進行了分析,由此出發並得以發展,就得出了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根源這個結論。既然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結果和產物,循此邏輯,隨著一方的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同時,在《手稿》中,馬克思是把私有財產作為一種歷史產物、作為一種結果來解釋的,因此,這就表明了私有財產不是什麼永恆的聖物,由此敞開揚棄它的.思維維度。

二、作為私有財產積極揚棄的共產主義

馬克思畢其終生所追求的理論碩果,就是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在此基礎上追求共產主義,這一切都鮮明地體現在《手稿》中。馬克思在《手稿》的筆記本二中闡述說,「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81。值得注意的是,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了兩種不同形式的共產主義:一種是所謂的「粗陋共產主義」,另一種「是廢除國家的,但同時是還未完成的,總還是處於私有財產即人的異化的影響下」81的共產主義。馬克思批判它們沒有認識到私有財產的本質。在他看來,從對私有財產的本質追問入手,才能達到對《手稿》中共產主義思想的解讀。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提出他的觀點,「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86筆者認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81在馬克思的解讀下,這一句話的重點是私有財產的積極揚棄。「人的自我異化的揚棄」是馬克思所批判的前兩種共產主義已經共同認識到了的,而他們之所以受到馬克思的批判,只是因為他們沒有理解私有財產的積極的本質,因此,也就不是科爾紐所強調的私有制的問題,而是應該從「勞動是私有財產的本質」138入手。而且,揚棄私有財產與否定私有制而採取新的社會制度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解。按照黑格爾的理解,揚棄是兼具「取消或舍棄之意」以及「保持或保存之意」,並不等同於「消滅」。因此,筆者認為馬克思在此是想通過對私有財產的揚棄,克服其私有制條件下的異化現象,同時保留其「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對象性的運動」112之意。再者,我們所理解的私有財產是一種經濟關系意義上的概念,而私有制則是一種政治法律意義上的概念。

三、關於私有財產起源的思考

第一個理由是,起初,私有財產在很大程度上並不是異化勞動的結果,它最初的存在,只是主客體的對象性關系的一種外在表現,這顯然不是異化勞動的結果。但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發展以及勞動范圍的擴大,資本得到進一步的積累,因此出現富有的私有財產佔有者對貧窮的私有財產佔有者的僱傭關系,導致了勞動和資本的分離,隨著這種僱傭關系的發展,人的異化勞動以及人本身的異化也初露端倪,然後是隨後發展過程中的這種異化的逐漸加劇。換言之,異化勞動只是加劇了私有財產的積累,只是在後來,私有財產和異化勞動變成相互作用的了。在私有財產的基礎上,異化勞動加劇了私有財產的積累,人的異化程度也更加深刻,人與自己本質的分離更加深遠。當這種關系發展到極點,按照青年馬克思的理解,整個社會便呈現出揚棄私有財產、實現人的本質復歸的內在需求,這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馬克思在《手稿》中的共產主義的思想。由此,筆者認為,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發生的前提,同時必然也是它的物質基礎。異化勞動僅僅是私有財產的鞏固和加深。第二個理由是,通過私有財產的揚棄,以此來實現人的本質的復歸,並以此實現共產主義,實際上是返果為因。當馬克思承認「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根源」,也就是暗指前者為因,後者為果,那麼,按照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即通過消除原因來消除結果,那麼就應該是從根本上消除異化勞動,以此來揚棄私有財產,但是,馬克思說「共產主義則是以揚棄私有財產作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義」。112「因而是通過人並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佔有;……,自覺的和在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范圍內生成的。」81但是,必須去掉財富本身固有的私有性質,以此使得財富更加具有合理性。但若是如此,馬克思的私有財產與異化勞動結論,就與馬克思設想的道路是有問題的。問題就在於《手稿》中,他沒有進一步去探究私有財產及其制度等異化勞動產生的原因,若是進行了探究,就可以得出相反的結論:私有財產及其制度導致異化勞動,如此,這里所討論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勞動私有財產與資本私有財產

針對以上所分析的私有財產與異化勞動的矛盾,馬克思在《手稿》筆記本Ⅱ和筆記本Ⅲ中有了突破性思考。在筆記本Ⅱ開頭,馬克思指出:「私有財產的關系潛在地包含著作為勞動的私有財產的關系和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的關系,以及這兩種表現的相互關系。」67一方面,從作為勞動的私有財產來看,私有財產本身就是勞動的產品。對於這一點,洛克也是供認不諱,私有財產的主體自來就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這個個體也是生產資料的所有者;個體的勞動必須與自身周圍的自然世界打交道,它是一種外化勞動,此時,個體的人的勞動對象化和外化可以合理推論出作為勞動的私有財產,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解決筆記本I當中私有財產起源問題的矛盾性論述。另一方面,從作為資本的私有財產來看,不可否認,它是在勞動的私有財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土地和資本的積累是其產生這種發展變化的巨大動力,資本一旦被生產出來,便具有了獨立的形式,其自然規定性和社會規定性也都隨之消失,並對勞動、勞動產品和社會成員及其關系具有了一定的支配能力。加之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僱傭勞動,剝削隨之產生,剝削的結果便是異化勞動,同時導致人的異化。綜上所述,異化勞動必須是資本私有財產的結果。到此,我們便可獲得勞動異化(對象化)→勞動私有財產→資本私有財產→勞動異化的清晰思路。總而言之,馬克思在《手稿》寫作期間,雖然筆記本I和筆記本Ⅱ的寫作中間有較大的時間間隔,但是他對勞動私有財產和資本私有財產的突破性區分,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之前關於私有財產起源的矛盾,使其本身的邏輯和思路更加清晰。

;

『柒』 為什麼說兒童思維發展過程是一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

自我中心是指兒童由於思維發展水平低而表現出的思維上的種種不足.指個體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從客觀的、他人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去自我中心表現為,從不能區分自我與外界到擺脫對動作和直接感知覺的依賴,能夠區分自我與外界,能夠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獲得觀點采擇能力等.在感覺運動階段初期,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為不能區分自身與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時此地」的世界中,認識不到在他的感覺之外還存在更廣闊的世界.在感覺運動階段末期,隨著象徵性機能產生,兒童能夠區分自身與外界,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現.在前運算階段,兒童思維的自我中心表現在表徵水平上.此時,兒童雖然對事物形成了表徵,但不能表徵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總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備觀點采擇能力.進入具體運算階段後,兒童的思維進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現為能夠從多個維度來認識事物,能夠認識到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態度,即具備了觀點采擇能力.因此皮亞傑認為兒童的思維由低級向高級水平發展的過程就是一個去自我中心的過程.

『捌』 如何促進青少年實現從 自我中心 向 去自我中心 的轉變 急要!幫幫我!

關鍵在於幫助青少年改變自己的認識。# o, i* A+ Z; X9 p
首先要正視社會現實,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慾望與需求,也都有其權利與義務,這就難免會出現矛盾,不可能人人旭願。這就要求人人正視客觀現實,學會禮尚往來,在必要時做出點讓步。當然應該承認自我的權利與慾望的滿足,但也不能只顧自己,忽視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麼,事實上人人都不會有好日子過的。

其次,從自我的圈子中跳出來,多設身處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並學會尊重、關心、幫助他人,這樣才可獲得別人的回報,從中也可體驗人生的價值與幸福。

第三,加強自我修養,充分認識到自我中心意識的不現實性與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學會控制自我的慾望與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滿足置身於合情合理、不損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礎之上。做到把關心分點給他人,把公心留點給自己。

閱讀全文

與青少年去自我中心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亞洲博鰲區塊鏈論壇 瀏覽:494
區塊鏈傳銷馬來西亞 瀏覽:468
區塊鏈開發相關名詞 瀏覽:261
世聯虛擬貨幣 瀏覽:131
萊特幣挖礦收益計算器比特范6 瀏覽:353
比特幣概念股票龍頭股票 瀏覽:420
手機挖礦需要充錢嗎 瀏覽:854
旺旺區塊鏈基地 瀏覽:36
藍鯨礦機官網 瀏覽:865
在uas數字貨幣交易平台被騙 瀏覽:48
數字貨幣市場價 瀏覽:627
挖礦怎麼開啟 瀏覽:332
區塊鏈騙局何其多 瀏覽:970
風險預警區塊鏈 瀏覽:92
鑽石dc數字貨幣 瀏覽:959
螞蟻礦池誤刪除了子賬戶 瀏覽:327
萊特幣算力最大的礦池 瀏覽:871
中國區塊鏈政策2019年 瀏覽:740
ipfs合營礦機 瀏覽:749
哈希頓挖礦 瀏覽: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