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去中心化 > 网文小说去中心化

网文小说去中心化

发布时间:2023-12-04 01:27:34

⑴ 什么是去中心

去中心化(英语:decentralization)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Web 1.0)时代,Web 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权级平等的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

随着网络服务形态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成为可能。Web 2.0兴起后,Wikipedia、Flickr、Blogger等网络服务商所提供的服务都是去中心化的,任何参与者均可提交内容,网民共同进行内容协同创作或贡献。

之后随着更多简单易用的去中心化网络服务的出现,Web2.0的特点越发明显。例如Twitter、Facebook等更加适合普通网民的服务的诞生,使得为互联网生产或贡献内容更加简便、更加多元化,从而提升了网民参与贡献的积极性、降低了生产内容的门槛。最终使得每一个网民均成为了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使得互联网更加扁平、内容生产更加多元化。

基本性质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简单地说,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决定节点。节点必须依赖中心,节点离开了中心就无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⑵ 【嘉楠Musing】如何看待“去中心化”——优点、缺点

【嘉楠Musing】第6期

“去中心化”一词自以太坊出现以来,特别是在区块链领域里,开始变成了热门词。这词里承载了众多底层大众对阶级压迫,不平等的抗争,成了普通人对追求权利、财产自由的代名词。

与此同时,嘉楠前文中也说明了“去中心化”这词实际上没有比较明确的定义,更不应该用节点的多少和分散程度来简单的判断一个事物去中心化的程度,用Vitalik提出的“架构层”、“政治层”、“逻辑层”三个维度衡量更为合适。

当然,去中心化之所以这么被推崇,必然有它的道理。对此,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去中心化”这件事?

还是先从去中心化的好处和坏处开始说起吧。

先说说缺点,去中心化的缺点是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目前互联网服务依然是以中心化体系运转为主。

1、效率低下

去中心化的体系,实际上看起来是有些臃肿的。系统的每个节点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和规则。众多的节点组成的分散式的系统并不够灵活。

不是说自治不好,只是有时候会成为累赘。比如更新迭代就需要轻快灵的节奏,而去中心化里,每当系统一个微小的修改和更新的一个行为操作,都需要所有节点同意,否则就会容易形成分裂,进而内讧分叉,系统优化和进化都面临着天然的阻力。

2、不可控与不可预知

不可控,就是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掌控系统的绝对走向。

因为去中心,所以没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利,即便是进行生死相关的重大决策,系统内的最高层方面的决策,单个人在说服不了其他大多数同伴同意的情况下,也是没辙。所以在有分歧时,区块链项目选择的分叉,实际上都是在向我们展示它不可控的一面。

不可预测,系统的未来是不可预知的。比方说,Twitter和微博的信息传播都可以看作信息的某种去中心化,不知觉之中就有一些信息通过网络传播,不断扩大影响形成热点效应。而在此之前并无法完全预知它的形成。都说缺少监管不行,去中心了,实际上你也监管不了,成本太高。无法通过特定的外力去干涉系统的发展,未来的发展方向毕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

为什么需要去中心化,或者说去中心化的优点是什么?其实Vitalik已经给出了比较系统回答了。即容错性、抗攻击性、防合谋性。

1、容错性:因为系统由分散独立的多个节点组成,因此在系统整体上比较不容易遭受破坏。

2、抗攻击性:分散式的节点组成的系统,没有所谓的敏感的中枢节点,会被特别攻击。其攻击成本和对系统造成影响的难度也大大提升。

3、防合谋性:分散式的多节点系统里,个体通过合谋和勾结的来谋取利益的难度比中心化的系统要难得多,传统的公司和机构则容易得多。

Vitalik其实已经说出了最核心的几点,这里另外补充嘉楠个人的几点粗浅的见解。

多元性:

权利下放和分散的系统中,在大系统的简单规则下,出现多个小的乌托邦式节点是可能的。这些小的节点,它们有各自的特色,丰富而多样化。相互之间形成了一个多元的系统。这种小小的节点,它们更可能出现在,比如创意、灵感,这类可以通过节点数量上的优势碰撞出火花的场景里。

微信的小程序,张小龙就有意做成一个去中心化的模式。没有特定的中心权重,让每个提供价值和创意的作者通过小程序的方式接入进来,发挥群体的智慧,而小程序是用完即走,没有中心分发。当有足够多的用户在平台之上,群体丰富的创意更能够服务更多更广的用户体,让每个小程序的服务都能体现自己被需要的价值。当然小程序的去中心化还在继续。

资源利用率:

我还发现,去中心化这种系统,还可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虽然不一定能够解决效率,但对于闲置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起到一定作用,比如分布式存储的IPFS,把文件存储在分散的计算机里,将用户闲置的硬盘空间有效利用起来。又比如P2P视频,迅雷路由器等,都是对广大用户的带宽资源利用率的提高,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不信任环境下的信任体系:

这个是加密货币里非常重要的一点,打破第三方中介,直接在不信任的环境中完成需要信任的行为操作。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比特币的点对点支付系统。在缺乏信任的环境中,创造信任体系。这也是为所有涉及金融和需要信任的领域里提供了一种解决的方案。

从比特币开始,到去中心化交易所,和目前火热的各种博彩游戏无不是基于对这一个体系的信任而愿意参与进来。

其实说到最后,去中心化系统,其目的还是为了调动集体的力量,通过大规模协作来创造更高的价值。

去中心化之所以有这样的势能,是来源于它自下而上的组织形态。去中心化其实更具备生物生命的生长特性,就比如我们的细胞、分裂和组织而成的器官。蚁群,通过分工协作组成的蚁群社会。而生命是会拓展和进化的。

(未完待续……)

Q/A:你又应该如何看待“去中心化”?

⑶ 去中心化通俗解释是什么

去中心化通俗解释是:

去中心化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相对于早期的互联网时代,Web 2.0内容不再是由专业网站或特定人群所产生,而是由权级平等的全体网民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结果。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观点或创造原创的内容,共同生产信息。

去中心化的基本性质: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简单地说,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决定节点。节点必须依赖中心,节点离开了中心就无法生存。

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⑷ 去中心化是什么意思

去中心化(英语:decentralization)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简单地说,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决定节点。节点必须依赖中心,节点离开了中心就无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4)网文小说去中心化扩展阅读:

在一个分布有众多节点的系统中,每个节点都具有高度自治的特征。节点之间彼此可以自由连接,形成新的连接单元。任何一个节点都可能成为阶段性的中心,但不具备强制性的中心控制功能。节点与节点之间的影响,会通过网络而形成非线性因果关系。这种开放式、扁平化、平等性的系统现象或结构,我们称之为去中心化。

随着主体对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深入和认知机能的不断平衡、认知结构的不断完善,个体能从自我中心状态中解除出来,称之为去中心化。


⑸ “去中心化”是拯救人类文明的良药!聪明人已经开始行动!

作者|崖之上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由节点来自由选择中心,自由决定中心。简单地说,中心化的意思,是中心决定节点。节点必须依赖中心,节点离开了中心就无法生存。在去中心化系统中,任何人都是一个节点,任何人也都可以成为一个中心。任何中心都不是永久的,而是阶段性的,任何中心对节点都不具有强制性。”

这段文字是网络对于“去中心化”这个词条的一段阐述。

“去中心化”的本质其实是利用科技发展的力量,促进“人人平等”,人和“机构”、“平台”的平等。这样的“去中心化”,符合人性需求,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大势所趋。

如今,许多聪明睿智的人们已经因应潮流,开始着手建立专门为“个体中心”服务的“去中心化”的中心了。

封建王朝是“中心化”严重的典型例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体制上,皇帝是一个封建王国绝对的中心,生杀予夺,一言九鼎。

国家的兴衰,百姓的命运,全部系于这一个人身上。运气好,碰见个明君,王朝多兴盛几年,百姓过几天好日子;运气不好,碰上个昏君,亡国,亡家,百姓只能在水深火热中挣扎,生不如死。

唐朝的韩愈写了一篇《马说》,来抒发自己不能施展才华的郁闷心情。而像韩愈这样的优秀人才,之所以不得志的根本原因,其实就是封建王朝的“极度中心化”。

我们现在看来,希特勒无非就是个心理扭曲的疯子。但是,就是这么一个神经病、极端主义者,凭借自己的“中心化”地位,给人类造成了多么巨大的灾难?

现在社会的职场也是一样。很多的企业实质上就是一个高度中心化的小小“王国”。所以,因为感觉职场难混,套路太多,许多人干脆脱离这些中心,通过各种自媒体平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能力,打造个体IP。不少人已经取得了成功。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推动了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的发展使个体的力量得以释放,加强,从而和曾经占据垄断地位的各种“中心化”的力量不断缩小着差距,逐渐形成一种“多元化”的力量平衡。

随着科技、经济和人类文明的日益进步,“去中心化”还将不断发展,在达到某个阶段之后,社会公平程度将超乎想象。

人类社会中的绝大部分问题、矛盾都源于“不平等”、“不公平”。而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直接导致了现实世界中,许许多多的仇恨、暴力、甚至是战争的发生。

在一个“去中心化”程度高,更加“公平合理”的社会里,不仅社会矛盾小,正能量足,也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力量和才能,可以大大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并有效降低“人祸灾难”发生的风险。

未来已来!无论是个体还是机构,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都必须要充分认识和了解“去中心化”的巨大意义,并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

⑹ 内容去中心化是什么意思

去中心化,不是不要中心,而是“用户就是中心”。每个用户都是一个微小且独立的信息提供商。

⑺ 福克纳 - 我弥留之际

意识流是心理学家们使用的一个短语。它是19世纪由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创造的,指人的意识活动持续流动的性质。詹 姆斯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并不是由一个一个分离的、孤立的部分组成,而是一条连续不断的、包含各种复杂的感觉和思想"流"。 他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一文中,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股切不开、斩不断的“流水”。他说:“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不断流动着的。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此后,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之流吧。”

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学家,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实际上,詹姆斯的心理学理论并非意识流文学产生的惟一诱因。与其他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产生的因由相同,它也是在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在新的经济结构体系中,人对自我重新定位后被开掘出的—片文学新领地。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流行开来的西方非理性哲学和现代心理学又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依据。法国哲学家柏格森(1859~1941)非理性主义强调直觉是认识世界本体的唯一根据。他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冲动”,即“意识的绵延”。只有它才是宇宙运转的惟一动力,客观万物无非其外在表现形式而已。 因此,靠理性分析永远不能把握世界的本质,只有依靠直觉才能获得实在的知识,才能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的一切问题。在他看来,潜意识应该成为文学的表现对象,作家必须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甚至潜意识领域中去,把握理性不能提供的东西;打破传统的时间观念,按照“心理时间”结构作品。 另一位深刻影响现代主义文学、尤其是意识流文学的理论家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9),他对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充分肯定无疑为意识流文学创作思想张目。他的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潜意识和无意识的理论,意在反拨“人是理性动物”的传统观念。 认为潜意识乃至无意识是人的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动机出自人的本能冲动;人的本能冲动经常受到社会规范及理性良知的束缚,使人充满矛盾。作家的创作活动就是冲破理性,发挥本能冲动的过程,借此释放受到扼制的本能 。

意识流这一术语用于描述心理过程时显然是极其有用的,因为作为一个修辞用语它具有双重的比喻意义,就是说,"意识"这个词和"流"这个词都具有比喻的意义。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来展示人的内心世界,并通过展示人物的意识活动来完成小说叙事提高了理论依据。 小说中的意识流,是指小说叙事过程对于人物持续流动的意识过程的模仿。具体说来,也就是以人物的意识活动为结构中心,围绕人物表面看来似乎是随机产生,且逻辑松散的意识中心,将人物的观察、回忆、联想的全部场景与人物的感觉、思想、情绪、愿望等,交织叠合在一起加以展示,以"原样"准确地描摹人物的意识流动过程。 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如詹姆斯·乔伊斯、弗吉尼亚·伍尔芙、福克纳,卡夫卡等,都以成功地运用意识流而闻名于世。

在英国作家伍尔芙的《到灯塔去》开篇,拉姆齐夫人告诉儿子詹姆斯,明天看灯塔去。可是,拉姆齐走了过来,站在客厅窗前说道,“明天晴不了。”他的这句话,就引出了一部意识流小说名著。小说接下来一大段落,可以说是意识流小说的范例。

在这个段落里,伍尔芙写出了詹姆斯的心理。这个男孩长大了可能像他的母亲想象的,穿上红色法袍坐在法官席上,可现在只有6岁,最重要的事情是航行一天去看灯塔。他对父亲的话产生了极端的心理反应:

一是特别怨恨他的父亲,就是写在上一段开头的话;

二是觉得父亲远远比不上母亲,这句话插在第一个括号里。

他的第一种心理反应来自第二种,或者是第二种来自第一种,这都没有多大区别,一个6岁孩子的心理,有时候就是这样。

这个精彩段落,更多的是拉姆齐先生的心理。

一是对他的妻子儿子的讽刺挖苦。他欣赏他带给别人的失望和烦恼。他像刀子一样瘦削,像刀刃一般单薄,还有些邪恶地咧着嘴笑。

二是相信他说的都是事实,他认为他总是对的,所以对任何人都不会敷衍讨好,都使用尖锐语气加以嘲弄。第二个括号里的话看起来是插入他的动作,其实,我们看到的,是他的心理引发的身体姿态。

三是他的意志坚定,而他特别需要维持这种感觉。

四是他的心沉浸于遥远和抽象的事物,这一点也是大部分意识流小说追求的哲学氛围。 比如第二个括号前后的话,我们最光辉的希望也会熄灭,我们脆弱的孤舟淹没在茫茫黑暗之中。(在这部小说后面,拉姆齐夫人还说,我们的影像下面是一片黑暗,无边无际,深不可测;我们只不过偶尔浮到表面,你们就是依靠这个认识了我们。)

说到意识流小说,我们会注意到一点:意识流小说名著的产生,有一个特别集中的时期: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7卷本,出版于1913—1927年间。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尤利西斯》,首次出版于1922年。英国作家伍尔芙的《到灯塔去》写于1927年,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创作于1929年。这些都是20世纪头20年的作品。

还有一点,我们也会注意到,意识流小说名著的水准相当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就不用说了,普鲁斯特的长篇巨著《追忆似水年华》,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风靡世界。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作为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而伍尔芙的《到灯塔去》是意识流小说之中最完美的一部作品。

意识流小说有个奇怪的现象。世界经典名著的作者,一般都是天才级的作家,意识流小说也是这样。但是只有意识流小说,需要天才级的读者。也就是说,天才级的读者分享了意识流小说,其他读者在它的门槛前止步。

我们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我们知道其结果,天才级作家不再写那种几乎没有主要情节的纯粹意识流小说了。其实在二战后,时代节奏变了,人的心境变了,泡一壶茶坐在窗前、一遍又一遍啃小说的读者群没有了。不只是意识流小说,很多现代小说流派都消沉下来。

实际上,意识流小说的很多技巧,已经成了文学传统的组成部分。你应该知道,在意识流小说出现之前,人的意识就是流动的。在意识流小说消失之后,人的意识还是流动的。人的意识像一条河,不是一个个片断的衔接,而是处于永远的流动状态。

你想在小说里描述人物心理,利用角色的意识流动来写,仍然是比较优越的方式。比如,抓住意识流动的动态性,兼顾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层次,利用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此外,在结构篇章、组织故事时,你的叙述可以有按照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的古典方式,还可以有随着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的现代方式。

举例来说,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就受到福克纳小说的影响。莫言写过谈论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文章,其中写道:读到第四页的最末两行,“我已经一点也不觉得铁门冷了,不过我还能闻到耀眼的冷的气味。”我看到这里就把书合上了,好像福克纳老头拍着我的肩膀说:行了,不用再读了,写吧!

《我弥留之际》是一本风格独特的小说。在这本书里,福克纳选择不以单一的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去描写一个乡下家庭为了送葬亡母,踏上一个充满挫折、艰困的旅程。而是让15个人物的独白交错成全书59篇的章节。营造了一种散乱、去中心化的叙事。这些人物主要是家中的亲人,但也不乏其他途中遇到的角色。彷佛在这些交错的独白里,读者不但感受了亲人死亡的阴影如何弥留、徘徊在各个角色的心中,也在这样的叙事里,产生弥留、徘徊在各个角色间的抽离体验。

去中心化的叙事方式,让这篇小说变得不好读。我们很容易因为多重视角的陈述而迷失故事的情节。变得要翻来翻去,看看人物关系表,反覆阅读不同的陈述来组织、整理事情的全貌。在这角度上,《我弥留之际》就像一个大型复杂的《竹林中》,每个人描述著各自看见的事情,说著自己对他人的揣想。有时相互重叠、呼应,有时则好像是情节的岔开,让读者窥见隐藏的细节。有趣的是,虽然每个篇章都是一个人物的独白,但这种独白,虽是独白,却常常彷佛说的不是自己。事实上角色述说自己心理的描述不多,而总是在不停详细、深刻地描述那些他看到的风景与其他人的对话、举止。在一些不可思议的时刻,人物揣想著别人的情绪、精神,甚至说著别人眼中看到的风景与魔幻的意象。

「凯许喜欢将漫长、悲伤的发黄日子锯成一块块的的木片,再钉成某些玩意……(另一方面)我不认为达尔会发现,坐在晚餐桌前的他,眼神越过食物及桌灯,看的全是从他的脑壳里挖出来的土地光景,以及那片土地之外远方的满地洞穴。」

我们不经想问,一个角色到底是如何知道他人心中涌现的光景?并能够这样栩栩如生地描写出来?在另外一个章节里,去城市送货的达尔,甚至叙述著乡下家中当下夜晚发生的情境。彷佛在这本书中,每个人物都像是一个作者,在一些时刻里拥有超越文本的全知观点,然後如幢幢的影子相互重叠又伸展出新的阴影。

另一个去中心化的叙事所带来的效果,是小说时间感的停滞。因为对读者来说,每次的事件透过这样一层层不同人物对彼此的叙事、描述,变得好像很漫长、没有尽头一样。徘徊再徘徊,弥留再弥留……

「我们继续前进,以一种无比昏沈、梦境般的动态,彷佛无法推断出正在前进的结论,彷佛在我们与目的地之间缩短的不是空间,而是时间。」

送葬是一种移动,然而这股移动却好像在透过移动的过程在抵抗自己。人们虽然在移动,精神却因为习惯移动而陷入恍惚,像乘著缓缓的火车,弥留在某个不清楚自己在哪的地方。这个精神弥留的「地方」福克纳认为不是一种空间,而是一种让人迷失、「出神」的时间。

「他的头低垂,透过不停滴落的水往外看,彷佛透过盔甲的眼部遮罩往外看,那眼神漫长地穿越整座村庄,抵达依偎在断崖边的谷仓,彷佛透过眼神,将一匹隐形的马敲打出来。」

透过每个人物的眼睛,福克纳在这本书里捕捉角色们各种「弥留」、像引文里那种「出神」入化的瞬间。在这些时刻里,弥留成了某种洞察,也成了某种恍惚。有目标却好像失去方向。

眷恋,就像一种弥留,有目标却失去方向感。并使人们让自己被一种无能为力给包覆。试著在这种包覆里滞留在一个过往或想像的时空中。而那种「无能为力」,首先针对的是亲人死亡的事实。有趣的是,福克纳说了这句话:

「到头来你会明白 — — 死亡,只是一种心灵作用。」

家人死亡的阴影笼罩著故事中每个角色的内心。但福克纳提醒我们死亡和死掉并不一样,死掉是失去生命的状态。但很多事情尽管不会让我们死掉,却会令我们感受到死亡。小说里,儿女们的母亲 — — 爱笛的确死了。但对她的情感、记忆就像死亡的感觉一样仍然弥留在角色们的内心。除此之外,让读者突然感到惊恐的,是在59篇的章节里,有一篇是死去的爱笛所说出的话语。彷佛她虽然死去,但阴魂仍然不散。其中我们可以发现,爱笛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她认为自己走入了被名为「家」的骗局。而人们所说的爱,不过是一个空壳子的词汇,为的是让她能填补他人心中的匮乏。

丈夫安斯与儿女们在送葬过程中所承受的阴影,除了是死亡带来的,另一个面向便是他们对爱笛的亏欠,以及,爱笛对「家」的义务所感到的愤怒、不满反过来产生的影响(无法给予爱)。让大家都希望藉著这次的送葬,爱笛能够「安息」。

就像寺山修司曾在《我这个谜》写到的话:「死亡不过是人为了活著所创造出来的虚构罢了。」「安息」也只是一种宗教性的虚构。爱笛的确死了,但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个事实,但整个葬礼大费周章的准备却暗示死亡对人而言从来就不只是死掉那麼简单。 因为或许需要「安息」的根本不是死者,而是那些仍然还活著的人。这场漫长的送葬,真正要送葬的也不是躺在棺材中的爱笛,而是仍然活在家人心中的爱笛。

送葬,成为一个让人能够弥留、能够眷恋、体会逝去与悲恸的旅程,让他们以各自的方式缅怀心目中的母亲。对家中最小、尚不理解死亡是什麼的儿子 — — 瓦达曼来说,他不相信躺在棺材中的是母亲,认为母亲肯定是变成一条鱼了,离开这个对她不好的家。只要他仍然持续每天捕鱼,某一天他一定可以在河里找到愿意回来的母亲。而爱笛生前偏爱的三子珠尔,则将失去母亲的悲恸转换到自己最锺爱的马匹身上,彷佛母亲对他而言变成了一匹马,想在与马的抚摸、陪伴中找到过往的依恋、爱慕。身为木匠的长子 — — 凯许对死亡没有那麼多想像,但非常卖力地打造一座棺材,来纪念自己的母亲。次子达尔和长女杜葳则对母亲的死保有某种冷漠和抽离,一方面爱笛在生下达尔时已经对生活感到绝望,不曾认真爱过达尔,让达尔甚至说:「我没有母亲。」另一方面,杜葳因为珠胎暗结,却不敢和母亲诉说,遂独自承受著压力躲避母亲的关爱。而丈夫安斯,正如爱笛的自白,虽然活著但其实早已死去。失魂落魄地只想把亡妻送到她的故乡:杰佛森城市,哪怕因为暴风雨途中的桥梁已断,需要多天困厄的路途。

如果能这麼地沈浸在各自的弥留、眷恋里,这趟旅程或许对彼此来说也是正向的。但上天偏偏不让这种事发生。故事里的角色最後都落得凄惨的下场。在强行过河的时候,邦德伦一家出了事故,拉车的骡子全数溺毙,凯许断了腿。为了继续路途,珠尔最锺爱的马匹被安斯擅自卖掉。而达尔後来发疯,烧掉一座谷仓後被逮捕。杜葳私底下想要买药堕胎,却惨遭诱拐。瓦达曼也没能得到他向往的小火车。而安斯虽然最後现出他自私的目的(再娶),但在福克纳的文笔下只让我们觉得他仍旧是一个悲哀的人。

一、人物性格隐喻家庭命运,父母是这个家庭最大的悲剧

①母亲艾迪的自我、狭隘造就孩子们悲剧性人生

关于逝世的母亲艾迪,作者只给了她一节独白,但,简洁的描写透露了很大的信息含量,奠定了艾迪在这部小说中的轴心人物基础。

在小说的第40节中,描写了艾迪在小学任教时的心里独白:

我总是期待那些学生犯错,这时我就可以用鞭子抽打他们。每一鞭我都会想:现在你可知道我的厉害了吧!现在我成了你们的秘密和私心的一部分,现在我的血已永永远远地在你们的血液里留下了标记。

艾迪把对父亲的恨全发泄在学生们的身上,她这一小段婚前的内心独白看似不经意,实则坦露了她因原生家庭带来的反叛倾向。在此基础上去理解艾迪婚后的一些压抑情感和行为,便有了更清晰的脉络。

婚后的艾迪把生孩子看成是“结婚的报应”,生下第二个孩子后想把丈夫给杀了,即便生了五个孩子,却从不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生骨肉。她拒绝学生、拒绝丈夫、拒绝孩子,同时也拒绝了生活的本身。

没有爱作为前提的生活,造就了孩子们一生的悲剧,他们在追逐爱的同时,又拒绝给予他人爱,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心魔,或怯懦或自私或残忍,甚至是疯狂。

②父亲安斯自私、爱财如命是家庭悲剧的巨大推动力

安斯在妻子死后,对新生活的向往远大于失去妻子的悲痛。在确认妻子已断气时,他不可思议地压抑着欣喜若狂的心,高喊:

我终于可以装一副假牙了!

另外,妻子得重病时,他唯一担心的是她看病会花掉自己攒来装假牙的钱,即便在她病得只剩一把干枯的躯体,他也不愿拿出一分钱来。

描写安斯爱财如命的语言充满着张力,其中却饱含着让人澘然泪下的悲哀,在无意识中将自己置身于其中,有强烈的代入感,从而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窒息、绝望

他把孩子们当成劳力,衡量他们是不是值得他多看两眼的标准是能不能更有出息。作者在他内心独白时描写一段他对二儿子达尔的看法:

老是有人在我面前劝我别要他……那些人只是想让我缺少人手,就说达尔老是闷着头干自己的事儿,他两眼里老是只见面前的土地。

对智力天生有问题的小儿子瓦德曼更是漫不经心:

瓦德曼绕过屋角走来,身上带着血,膝盖以下满是污秽,脏得像头猪。他多半是用斧头把鱼剁了,要不就是扔在地上让狗抢着吃了。……他长大后也不会比他几个哥强。

如你所见,作者将安斯的独白描写得很无辜,一副你不伤我,我也不愿伤你般的独善其身,恰恰如此,更加有力地揭露他的自私。不奢望得到爱,是因为不想付出,妻子和孩子却像一个个被施了咒的魔,总让他付出劳力和精力,他却便将此视为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所以,两个主要人物的无意识自我保护造就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作者在花大量笔墨描写他们内心的无力和挣扎,意在揭示夫妻二人的无能以及自我。将家庭中的道德堕落,人性沦丧的背景构成了密不透气的屏障,为那五个无辜的孩子织了一张一辈子也无法挣脱的网。

大家都知道,人物独白是意识流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一部作品就如一个复杂的人物性格分布图,但是,如果顺着源头进入,读者不会有复杂感,反而有豁然开朗的惊喜。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去解读:

①艾迪死前

二儿子达尔在艾迪死前用诗人的忧郁审视着家里的每一个成员,在他们当中寻找一丝不同寻常的痕迹,然而,这个家庭异乎寻常地平静,似乎每一个人都在忙着等待母亲咽气的那一刻。

看到大哥卡什一天到晚卖力地忙着为母亲打造棺材,却连母亲的床前也不愿挨近。达尔不无兴灾乐祸地说:

艾迪不可能找到一个更棒的木匠了,也不可能躺进一副更精致的寿材。她一定会信赖并享用这副棺木的。

每个人都做着“份内”的事,却让人看着从心底里油然升起一股寒气。与艾迪的本人的内心独白遥相呼应。

作者以反讽刺的手法评估了艾迪没有爱的一生,最后的在家庭的价值近似于一个摆饰,让每个成员完成自己的任务。

②送艾迪回乡下葬途中

艾迪死后,本德伦一家为了履行她生前的诺言,将她运送回四十多英里的故乡下葬。但是,途中遇到了洪水,大水淹没了桥梁,两头作为重要工具的骡子被淹死了。

艾迪的丈夫安斯看着两头被淹死的骡子,不停地喃喃自语道:

世上哪有这样倒霉的人啊,这是惩罚呀,但我不怪她,谁也不能说我怪她。

其实,谁都可以看出安斯内心的不平衡,表面上又要强装着自己是一个非常尽心尽责的丈夫。作者赋予每一个人物话语权,以及自我评判的独白。这正是无意识流文学的一大亮点,像是把每个人物性格全面展示出来,不说好也不说孬,给人看了A面再看B面,最后提醒你,别忘了还有C、D面

在二儿子达尔的眼里,安斯就像一个活脱脱的笑话:

俺爹的身影浮现在我们头上显得很高大,像是一个喝醉了的讽刺艺术家用杂木雕刻出来的人像,做工粗糙。

作者将达尔父子的冲突描写的很隐晦,却极具代表性。它反映了美国地方穷苦白人当时的生活状况和所处的道德困境,同时也是南方社会底层人物的缩影。

③艾迪下葬后

历尽了千难万险,以死了两头骡子,大儿子卡什断一条腿的代价,艾迪终于在自己的故乡入土为安了。而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令人感到诡异的戏剧性变化,令人心情更加沉重。

因为害怕达尔揭穿自己未婚先孕的内情,妹妹杜薇告发了他,使他原本想放火烧掉母亲棺材成疯狂的报复行径。

达尔被抓的时候看着自己的兄弟姐妹和父亲,坐在马车上幸福地享用梦寐以求的香蕉时,他大笑不止。接下来,杜薇去药店买打胎药不成,反而被猥亵。父亲安斯的收获最大,安上了假牙,还带回了个新的老婆。

将死亡和新生放在一个平衡的生态链上,这正体现了作者福克纳的乐观主义精神,正如他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的演说时发表的言论:

我不想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人是不朽的,因为他的族类会延续下去

从客观上来说,作者表达的主旨是“好死不如赖活”,宁可想方设法地活下去也不会因为谁而放弃快乐活下去的自由。

三、人物行为象征生命的延续和人性的多样化

除了独白部分,这部小说对人物行为运用了暗喻、象征等描写手法,以此推判人物个性的起源和合理性。其中达尔、珠尔和父亲的行为描写最为经典:

达尔的独白是最多的,他是这部小说主要的叙事人,通过他眼里观察家人的行为,以及旁人的言行,表现的主旨最为突出,他是事件的枢纽和推动者。

他有一颗多愁善感的心,一直渴望着能得到母亲的爱,但母亲只对和牧师偷情生的三子珠尔比较上心。他一面说:

因为我没有母亲,我不可能爱我母亲。

另一面,却对病重的母亲甚是紧张,总是远远地看着她,生怕她在眨眼的功夫消失;一边讽刺大哥整日埋头为母亲打造棺材,又极其关注它的进展和质量。

运送的途中,因为大雨冲垮桥耽误了时间,母亲的尸体在七月炎热的天气里发臭,他却不顾一切地放了把大火,想早点结束这场毫无意义的荒谬“运尸”行动。

伟大的美国意识流文学作家福克纳向人们展示了达尔纠结的同时,也将他的脆弱和疯狂暴露无遗。爱和恨相息相生,没有谁能从中评判出个对错来。

珠尔在家里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母亲艾迪为因为他削瘦而心疼不已,因此,他成了达尔最大的敌人。应该说他是这个家庭最有资格持宠而横的人,可是他却因为得到一头马,偷偷为别人干了整整几个月的活。

运送母亲棺木的骡子死后,在父亲安斯的哭诉下,他又主动把自己心爱的马拿去换了两头骡子继续运送;在达尔放火烧棺木时,他不顾一切从火堆里救出母亲的棺木,忘死保护。

但在达尔被告发后,他却无情地大喊着:

打死这个狗杂种!

亲情是浓是淡,是残忍还是软善?福克纳没有在这场多重家庭悲剧中挑明,他只在人物的行为中展示出角色的真实面,给读者一大段暇想的留白。

另外,父亲安斯在艾迪死后的一系列行为也是呈现了人性的多样化,在顺利埋葬她之后,迫不及待地装上假牙,带回一个带着留声机的新老婆。

“新妈妈”的到来,还有杜薇肚子里没打掉的孩子,小说的结尾因她们变得喜剧起来,同时也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似乎还暗喻了一个家庭的新生。

四、主要人物象征性代表,福克纳的“诗人疯子”艺术

小说中的代表人物达尔,具有与福克纳本人的诗人天赋,他为达尔发明了一种狂想色彩的诗人语言,在小说中很多地方得以呈现他诗人般敏感的内心。

比如描写从杉木桶里取水喝的快感和情景:

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开始明白,水装进了杉木桶里,过些时候,味道要好喝得多。喝起来温凉温凉的,还暗带一丝儿香,就像七月天杉树林里吹过的热风……在我喝水之前,没准瓢里还能看见一两颗星星。

他还会思考一些关于存在的哲理:

在一间陌生的房里你必须什么都不想才能入睡。在你做到什么都不想之前,你是什么?而在你什么都不想地入睡之际,你什么也不是了。当你酣然入睡时,你便没了自己,从来不曾存在。

达尔没有受过什么教育,而有这番深度的思考和诗人天赋,其实是作者福克纳的代言,是他的真实缩影。在这个角度来说 ,达尔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其实就是代表了作者本人。

有评论家指出:福克纳在青年时代,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复员回家的那个阶段,他像达尔那样,性情古怪,成天东游西荡。那段时间福克纳也经常写诗。

1929年,而立之年的福百纳仍然是一个人生的失败者,生活全靠家人和朋友接济才能勉强度日。好不容易在发电厂的锅炉房谋得一份打杂的差事,一天要干十二小时的力气少儿,下班后才能写作。

这部流传于世的经典便是他十二小时工作以外挤出的时间,仅用了六个星期左右就完成了。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危机大爆发,随之而来的“大萧条”席卷了美国所有阶层生活。于是,数十年来,表面平静的“南北争端”再起冲突,直指本就撕裂的南北内部矛盾,激发着新一轮的“洗牌”。

用批评家米尔盖特的话来说:

“福克纳的主要目的更像是迫使读者以比书中的人物与行动第一眼看上去所要求的或值得的更高一层、更有普遍意义的角度来读这本小说,来理解本德仑一家及其历险……它使我们逐渐领会, 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关于人类忍受能力的一个原始的寓言,是整个人类经验的一幅悲喜剧式的图景 。”

阅读全文

与网文小说去中心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虚拟货币都关停了么 浏览:571
以太坊代币需要挖矿吗 浏览:803
全球比特币节点查询 浏览:863
中英数字货币 浏览:992
怎么样从以太坊矿机提币 浏览:273
山东矿机股票行情山东矿机股票行情 浏览:310
河北电动扒矿机生产厂家 浏览:178
用公司办公电脑挖矿 浏览:865
皮带运输机矿量计算 浏览:908
区块红包挖矿好难 浏览:109
比特币多重签名钱包 浏览:342
广州算力云区块链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665
神马m20s矿机 浏览:141
民用挖矿可以挖多少 浏览:423
矿机郭瓜子 浏览:505
星露骨物语挖矿bug 浏览:984
数字货币CQc 浏览:864
2020矿工去哪里挖矿 浏览:286
1080ti大雕有挖矿的吗 浏览:36
比特币病毒叫什么时候 浏览: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