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去中心化 > 青少年去自我中心化

青少年去自我中心化

发布时间:2023-09-15 17:32:30

『壹』 儿童的自我中心化

                      文/Angela自在

关于研究儿童,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三山”实验。

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座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

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

皮亚杰认为,在儿童认知发展到前运算阶段(2—7岁)时,这个时期的儿童思维特征之一就是自我中心性:即儿童往往只注意自己的观点,不能接受他人的观点,也不能将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相区分和协调。

所以,他们会表现出很明显的一点就是:"我见即他见"。

他们觉得自己看到的,就是别人看到的,这是发展的水平所决定的。

所以,从发展的理论上来说,不能对7岁以前的小孩子说:"你真自私,你为什么不会替别人着想,你真是个白眼狼。"

因为他们的能力没有达到去自我中心化的程度。所以这时候跟他们讲道德,讲道理,他们只能是一头雾水,并且“死性不改”。

个人认为,理解到这一点很重要,在儿童身上,不管是认知发展,还是道德发展,都是分阶段的。

有时候所谓的拔苗助长,是不了解,如果真的了解到儿童发展的特点,就能减少一些事倍功半的事情。

『贰』 结合自己的经历论述青少年思维自我中心的表现

青少年在这个阶段发展出来的元认知能力使他们的思维出现“自我中心主义”。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adolescent egocentrism)是一种自我热衷状态,他们认为全世界都在注意着自己。自我中心主义的青少年对父母、教师等权威充满着批判精神,不愿意接受批评。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常常导致思维的扭曲,包括:青少年可能发展出所谓的假想观众——就像青少年自己那样,对青少年的行为给予很多关注的想象中的观察者。例如,一名坐在教室中的学生可能会觉得教师正在看他,一个打篮球的青少年可能认为全场的人都在注意他下巴上的青春痘。青少年的自我中心主义导致的另一种思维扭曲是,青少年发展出个人神话,即认为个人经历是独一无二的。事实证明,很多青少年的危险行为就是由个人神话造成的。

在青春期,青少年的社会化和情绪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进入青春期的一个标志就是反思,“我是谁”这个问题在青少年个性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开始以有别于以往的方式来认识自己。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感觉和实际的行动之间存在着许多差异,他们很容易对自己产生不满,并通过与他人的比较加以改变。青少年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独特性,自己是独立于他人的,他人并不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叁』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是指什么

少年期的自我中心性特点
“自我中心”现象是皮亚杰最先发现和提出的,是皮亚杰描述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术语。幼儿自我中心现象是以自我的感受、自我的认知来理解他人的感受和认知的现象。皮亚杰是在儿童的认知领域发现的自我中心现象,不是在社会和道德领域内发现的,也不是在儿童对他自己的意识中发现的。少年儿童的自我中心性表现与皮亚杰的原意不同,它是以人际关注和社会性关注为焦点,把自己作为人际和社会关注的中心,认为自己的关注就是他人的关注。少年儿童自我中心性,可以用“独特自我”与“假想观众”两概念来表征。

(一)独特自我
独特自我是一种个人的虚构,是一种以个人的意愿作为独立推理体系的模式。将自我的情绪、情感体验扩大化、绝对化,从而将主观和现实统一于自我,而不理解他人为什么与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不同。
(二)假想观众
假想观众就是在心理上“制造”想象中的观众。他们关注自己i。同时以为别人也都关注着他、注意着他,都是他的观众。将自己作为关注的焦点,他自我欣赏,便以为人人也都欣赏他;他自感不足,更以为别人也都对他无好感。他们的喜怒哀乐往往源于自我体验,将自己的心境投射到别人身上。 从发展过程而言,少年期是从儿童的外倾趋向向内倾趋向发展的转折期,故而同时具有两种发展趋向的特点,是动态变化过程的过渡现象。

『肆』 青少年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怎么教育

给父母的建议一:引导男孩想到别人。父母首先要注意在教育男孩自理、劳动、自制时,讲完整的道理,突出一个“人”字。男孩的很多活动有多重意义,既跟自己有关,也跟他人有关。只对男孩讲“自己"或只讲一为他人”都是不完整的道理;二者都讲,才是完整的。例如,男孩外出游玩,父母叮嘱“不要调皮,走在路上注意汽车(这是教男孩注意‘自己’),妈妈在家惦记着你(这是教男孩想到妈妈,想到‘自己’的安全跟妈妈也有联系)”。经常这样引导男孩想到“人”,“人”就会在男孩心目中留下深深的印记。男孩的自理性劳动既可以整洁自己、锻炼自己,也可为家长减轻负担;劳动的成果既给自己带来愉悦,又给家长带来愉悦。要让男孩经常体验这种愉悦的情绪。打扫房间,爸爸夸奖“打扫得真干净啊!什这种夸奖只是引导男孩注意劳动的一方面成果;“房间打扫得真干净,坐在里面多惬意啊!”男孩透过这种夸奖,能感受到劳动的物质成果,还能感受到劳动导致的不仅有自己的精神成果,还有他人的精神成果。后一种强化,更确利于延续男孩的正确行为。
给父母的建议二:引导男孩“心理置换”十分重要。所谓心理置换,就是从他人的心理角度去认识、去体验。男孩时残疾人不尊重,会拿残疾人取笑口要引导男孩思考:别少,取笑你,你心里会怎样?假如你是残疾人,如何不方便,如何痛苦?男孩帮妈妈拿东西,拿不动,妈妈在帮助他的同时,不妨让男孩回味需要别人帮一把的人的焦急心理,以及获得帮助后的轻松情绪。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教育引导,留心各种教育引导的机会,男孩在做事时就会想到“人”,男孩的_利他行为”就会增多。客观上为他人,主观上为自己、也为他人的高尚品行必将蔚然成风

『伍』 能够去中心化是在心理发展的哪个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发展了去中心化,即只站在自己角度看问题的自我中心思想逐渐消失。此时儿童不仅能集中注意情况或问题的一个方面,还能注意几个方面,不仅能注意事物的静止状态,还能看到动态的转变,还能逆转思维的方向。

『陆』 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因果关系之探析心化

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因果关系之探析心化

孩子的自我中心化会影响孩子们的人生路,那么大家知道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心化吗?下面我带来的如何能使孩子去掉自我中浅谈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因果关系之探析心化。

你不是中心,你不是小皇帝

随着《爸爸去哪儿》第三季的热播,我们又在快乐、泪水与感动中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夏天,宝宝们实在很萌,爸爸们真的很逗,最最重要的是我们又从星爸们那里学到了很多育儿的经验,虽然有些地方不如大家所期待的那样,但这就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除了为他们点赞没什么好去挑剔的。回忆每一期的画面,总会有那么些镜头、话语弥留在脑海中。正如在最新一期的节目中,当刘烨带着诺一找到他们入住的房子时发生的一幕,星爸的话让我想写点什么。

大家还记得当他们来到房间,诺一开心的就爬上了床,这时屋主爷爷走过来热情的给他们打开了风扇,并跟刘烨寒暄了几句,此时诺一躺在床上嘴里自顾自地念叨着,爷爷问诺一“几岁了”,诺一没有语言的回答,只是用手指表示自己多大。看到这里刘烨用有些失望的语气对诺一说到:“你以为你是谁啊,大人跟你讲话你就不听,爷爷在这里跟你讲话呢,爸爸在跟你讲话,我们在讲话,你不是中心,你不是小皇帝,要求你做的,教育你的,这是必须听的......”。各位爸爸妈妈,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会遇到同样的情形,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而令我们感觉没面子所以生气。其实这都不怪孩子,他们之所以有这样的表现源自于“儿童自我中心”。

走出自我中心误区

什么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心理术语,皮亚杰曾经做过一个三山实验:在一个立体沙丘模型上错落摆放了三座山丘,首先让儿童从前后、左右不同方位观察这座模型,然后让儿童看四张从前后、左右四个方位所摄的沙丘的照片,让儿童指出和自己站在不同方位的另外一人(实验者或娃娃)所看到的沙丘情景与哪张照片一样。孩子们无一例外的都认为另外一人看到的沙丘和自己看到的是一样的。这个实验表明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完全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和看待事物,这就是自我中心的表现。他指出:活动缺乏协调、主客体没有分化是心理上的自我中心状态的根源。也就是说在孩子刚出生处在感知运动阶段(0-2岁)婴儿物我不分,生活在没有客体的宇宙里,没有自我意识,这是一种极端的自我中心阶段。到了前运算阶段(2-7岁)幼儿能运用语言与人交际,对世界的认识形成表象,孩子开始用“我”这个词标志自我意识开始建立,经常会听见这时期的儿童说“我想……,我要……、我不要……我的……”,这些都标志着他们进入自我中心的新阶段,在此阶段,幼儿不能区分自己和别人的观点,很难从别人的观点(角度)看问题,也分不清主客观。如当自己感觉糖很好吃时,就认为别人也很喜欢这个糖果。自我中心是儿童早期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自我中心=自私?很多爸爸妈妈爱说自己的宝宝很自我中心,很自私,例如宝宝每次吃东西都不给小朋友分享,或者爸爸妈妈想要点都要不到,这时妈妈们都会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小气,有时会说“小气鬼”。大家看到宝宝的这种行为和我们成人平时说的自我中心,自私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宝宝很小,常常以自己的需要和兴趣为中心,多从自我考虑问题 ,宝贝们之所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并不是因为他们自私、不大方,只是受制于他们心理、智力发展水平。而成人们讲到自私,自我中心都是从道德的角度,真正的自私是指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此外,自私的人在进行自私行为的同时,通常能察觉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及别人的利益,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择手段,但我们的宝宝所表现出的种种完全以自己意志为转移的行为都只是无心之举,他们没想过回去伤害身边任何人,所以自我中心跟自私不是一回事。

自我中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是负面的吗?当然也不是,正如任何事物都存在一枚硬币的两面,平时我们看得更多的可能是自我中心的背面,那它的正面是什么呢?明白了“自我中心”其实是由于孩子思维发展特点所致,也许父母可以更好的理解孩子产生的各种自我中心行为。所以当我们知道孩子“自我中心”了,我们便知道孩子在成长之中。这种成长表现在:1.孩子的需求变多了,以前孩子也许只满足吃饱睡足身体感觉舒服就好了,但现在宝宝们需要买玩具、买冰淇淋、需要妈妈时刻的陪伴等。2.孩子的能力增强了,从婴儿的哭要到语言的表达,从被动的满足到自我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表现“自我中心”的孩子才是一个正常的孩子。皮亚杰还认为孩子具有“泛灵论”的思维特点,特别是处在自我中心的孩子们,在此阶段的孩子们看待世间万物都跟人一样有意识,他们的运动变化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所以常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比如一个孩子在玩他的玩具车,车车跑到沟里去了,他认为是车车“不听话”;自己不小心碰到桌子了,他认为是桌子的错,是桌子故意的,所以要求爸爸妈妈打桌子几下。这样的思维特点对孩子的成长并不是百害无一利的,至少说明他们有想象力,能把生活观察的一些经验与周围事物进行联系。所以作为家长并没必要因为孩子自我中心而奇怪或烦恼。

去自我中心化

自我中心是儿童成长的必经阶段,儿童一两岁开始就慢慢有自我意识,三四岁是自我中心的高峰,随着他们社交能力、语言能力、智力的提高和活动范围的扩展,特别是到了五六岁左右,儿童自我中心化语言越来越少,慢慢能意识到别人观点或看法的存在,从而在“概念或概念化了的活动”上区分并协调自我和别人的关系,渐渐完成去中心化。所以“自我中心”人人都有,只是存在个体差异,伴随着儿童不断成长,都会超越“自我中心”,走向成熟。但如果儿童自我倾向过于严重,或到了六七岁停滞在自我中心阶段,问题就严重了。怎样更好的帮助儿童实现去自我中心化,这里有些建议供爸爸妈妈参考:

1、爸爸妈妈应有“去自我中心”的意识

经常在路上见到妈妈追着宝宝说“来,把衣服穿上,不然会冷,感冒了怎么办”,孩子一个劲的推搡不要穿衣服,都有些生气的样子甚至都哭啦,但是妈妈还是把衣服套在了孩子身上,嘴里还唠叨着“怎么这么不听话呀”。前几天幼儿园小班开始有托管兴趣班了,问家长给宝宝报名吗?有几位家长非常热情的就给孩子报了,后来我问他们宝宝愿意上幼儿园吗?答案是否定的,宝宝们每天都是不要去上幼儿园,上幼儿园不好玩,既然如此,当孩子看着自己的同学都可以开开心心的回家而自己还得在那里多带上一小时会是什么感受呢?其实现实生活中我们做爸爸妈妈的总是觉得孩子自我中心,反思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经常以爱的名义在行自我中心之实。如果我们没有很好的自我意识,经常用这样的方式去强化孩子的行为,必然不利于孩子的去自我中心化。所以爸爸妈妈要有更高的自我觉察能力,降低对孩子的期待,减少左领右舍的攀比心理,省去对孩子圆梦心理,多与孩子共情,而不是依着我们的情绪“安静下来”“住口”“在这样就把你扔到门外去”,也许宝宝需要的是我们的认可而已。

2、不以孩子为家庭中心

当代独生子女较多,即使不是独生子女,兄弟姐妹也不多,家人对孩子都是疼爱有加,孩子们很容易成为家庭的核心,家里全体成员围着孩子转,全家人的爱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对他们有求必应,孩子们体会到的是无比的优越感和特殊感,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绝大多数会以自我为中心,该怎么应对呢?首先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取消儿童在家的“特殊”地位,努力满足其合理需要,坚决拒绝其不合理的要求,让宝宝知道自己在家庭中与其他成员是平等的。其次让宝宝学会为家里其他成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可以降低宝宝对大人的依耐性,同事提升自我价值感。再次要适当的给孩子“挫折教育”,让宝宝去体会饥饿、劳累、困难或批评等,这些经历可以弱化宝宝自我中心的优越感,当然这种方式要注意不带给孩子身心伤害。

3、带孩子多参加游戏活动

孩子很喜欢玩的就是游戏,而游戏可以帮助他们轻松的去自我中心化。比如捉迷藏,先自己藏起来让宝宝找,然后宝宝躲起来,在不断的寻找与躲藏过程中会让宝宝逐步明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又比如角色扮演,我经常和宝宝扮演老师与学生的角色,或者妈妈与女儿。她在扮演老师和妈妈的过程中都会超出“自我”想象站在另一人的立场上该怎么行为。在这里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或集体游戏,在集体活动中他会体会到与人合作,被人信任,跟人分享的那份快乐。当然这些需要在游戏过程中有家长或老师的引导,因为孩子自身的思维或精神境界并没自动化到那么高的程度。

案例分享

症状:即刻满足自己的需要

妈妈把图图从幼儿园接回来,妹妹也在回来的路上睡着了,妈妈刚刚把妹妹放床上,图图就兴奋的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去楼下小区玩吧,仔仔,露露他们都在下面玩”,妈妈说:“月月刚睡着,我们待会去吧”,图图有些失望的说“我们现在就去,你不带我去,我再也不跟你玩了”。妈妈:“这时不能去,你怎么这样子,好,听话”。图图:不!我要你跟我现在就去(开始歇斯底里的哭),我现在就要去(拿着手里的玩具就扔向妈妈)。

处理方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需求,并且父母经常是尽可能的尽快满足助长了自我中心,这样孩子形成了即刻满足的习惯,不会意识到需求的满足有时是受很多限制的,所以我们要试着去训练孩子延迟满足。

所以首先我们要共情孩子的感受,然后试着给孩子可供选择的途径。“好孩子,这么生气啊,把玩具都扔啦,盼着下去玩对吧,可是妹妹正睡觉,这真让你失望,要不你先看会动画片,等妹妹醒了我们就下去好吗?”

症状:不愿跟人分享他的东西

4岁的琳琳带着自己的滑板在楼下玩,平时她也有几个玩得很好的朋友,有时她也会玩别人的玩具,或者吃别人的东西。今天她的朋友没带任何东西下来,看到琳琳的滑板车很想骑(此时琳琳已经玩累了,滑板车就丢在一边的),但妈妈给琳琳说了很多好话仍然没用,最后妈妈强制性的把车给了她的朋友,琳琳哭了,哭着把车抢了回来,由于车被抢回来了,她的朋友也哭了,妈妈觉得好尴尬,怎么琳琳就这么小气呢?

处理方式:三四岁的孩子已经开始发展处他们的所有权概念了,我们不能强迫一个孩子失去对自己爱物的拥有,作为妈妈首先告诉宝宝车车是属于她的,不会失去它,同时她的朋友也很尊重她,想得到她的答应才会骑她的车。所以妈妈可以这样告诉宝宝“琳琳,你很爱你的车对吗?小美答应只骑一会就还给你,她还说下次会把她的青蛙车拿来给你骑,如果你借给她骑一会,她会更喜欢你,和你做最好的朋友哦......

结语:记得在上期播出“爸爸去哪儿”的序里国王说到:“人要懂得善良,还要爱护别人,而且还要努力,不要因为一点点小挫折就放弃,世界上最最可贵的是有颗有爱的心”。说得真好,宝宝,你虽然不是世界的中心,但永远都是父母心中的王子与公主,为了让你能更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更加健康的成长,爸爸妈妈们或许会用各种方式去帮助你,让你除了关注自己,还会关注别人,心中一直充满爱与善良的开心成长!

一、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

在马克思看来,问题就出在这里:既然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那么劳动产品就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但是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劳动产品被资本家剥夺,资本家利用工人的劳动产品反过来进一步压榨工人,劳动产品成为了工人的异己的存在物,这就是劳动产品的异化。马克思指出,不仅劳动产品是异化的,劳动过程也是异化的,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劳动过程丧失了它的本原意义,不再是自由自在的了,劳动变成了一种煎熬和一种痛苦:“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54-55由此,马克思又推导出“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也就是说,人的本质从“自由自觉的活动”,被迫下降为仅仅为了维持肉体存活的谋生活动;最后的结果是“人同人相异化”,人与人处于对立状态,“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59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与人的异化,共同揭示了劳动本身的异化(异化劳动)。据马克思分析,工人的异化劳动,创造了资本家的私有财产,但同时,工人的命运就是贫困和被奴役,“通过异化劳动,……他也使与他相异的人占有非自身的活动。”60-61一言以蔽之,私有财产是由异化劳动构成的,是由它生产出来的。所以,马克思的结论是“诚然,……,是这一外化的实现。”61由此,我们能够认识到,资本主义私有财产是前提,对其进行了分析,由此出发并得以发展,就得出了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这个结论。既然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和产物,循此逻辑,随着一方的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同时,在《手稿》中,马克思是把私有财产作为一种历史产物、作为一种结果来解释的,因此,这就表明了私有财产不是什么永恒的圣物,由此敞开扬弃它的.思维维度。

二、作为私有财产积极扬弃的共产主义

马克思毕其终生所追求的理论硕果,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在此基础上追求共产主义,这一切都鲜明地体现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手稿》的笔记本二中阐述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81。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批判了两种不同形式的共产主义:一种是所谓的“粗陋共产主义”,另一种“是废除国家的,但同时是还未完成的,总还是处于私有财产即人的异化的影响下”81的共产主义。马克思批判它们没有认识到私有财产的本质。在他看来,从对私有财产的本质追问入手,才能达到对《手稿》中共产主义思想的解读。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他的观点,“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86笔者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81在马克思的解读下,这一句话的重点是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人的自我异化的扬弃”是马克思所批判的前两种共产主义已经共同认识到了的,而他们之所以受到马克思的批判,只是因为他们没有理解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本质,因此,也就不是科尔纽所强调的私有制的问题,而是应该从“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本质”138入手。而且,扬弃私有财产与否定私有制而采取新的社会制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按照黑格尔的理解,扬弃是兼具“取消或舍弃之意”以及“保持或保存之意”,并不等同于“消灭”。因此,笔者认为马克思在此是想通过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克服其私有制条件下的异化现象,同时保留其“把外化收回到自身的、对象性的运动”112之意。再者,我们所理解的私有财产是一种经济关系意义上的概念,而私有制则是一种政治法律意义上的概念。

三、关于私有财产起源的思考

第一个理由是,起初,私有财产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它最初的存在,只是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的一种外在表现,这显然不是异化劳动的结果。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劳动范围的扩大,资本得到进一步的积累,因此出现富有的私有财产占有者对贫穷的私有财产占有者的雇佣关系,导致了劳动和资本的分离,随着这种雇佣关系的发展,人的异化劳动以及人本身的异化也初露端倪,然后是随后发展过程中的这种异化的逐渐加剧。换言之,异化劳动只是加剧了私有财产的积累,只是在后来,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变成相互作用的了。在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异化劳动加剧了私有财产的积累,人的异化程度也更加深刻,人与自己本质的分离更加深远。当这种关系发展到极点,按照青年马克思的理解,整个社会便呈现出扬弃私有财产、实现人的本质复归的内在需求,这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马克思在《手稿》中的共产主义的思想。由此,笔者认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发生的前提,同时必然也是它的物质基础。异化劳动仅仅是私有财产的巩固和加深。第二个理由是,通过私有财产的扬弃,以此来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并以此实现共产主义,实际上是返果为因。当马克思承认“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也就是暗指前者为因,后者为果,那么,按照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即通过消除原因来消除结果,那么就应该是从根本上消除异化劳动,以此来扬弃私有财产,但是,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则是以扬弃私有财产作为自己的中介的人道主义”。112“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81但是,必须去掉财富本身固有的私有性质,以此使得财富更加具有合理性。但若是如此,马克思的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结论,就与马克思设想的道路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手稿》中,他没有进一步去探究私有财产及其制度等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若是进行了探究,就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私有财产及其制度导致异化劳动,如此,这里所讨论的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劳动私有财产与资本私有财产

针对以上所分析的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矛盾,马克思在《手稿》笔记本Ⅱ和笔记本Ⅲ中有了突破性思考。在笔记本Ⅱ开头,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关系潜在地包含着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关系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的关系,以及这两种表现的相互关系。”67一方面,从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来看,私有财产本身就是劳动的产品。对于这一点,洛克也是供认不讳,私有财产的主体自来就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这个个体也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个体的劳动必须与自身周围的自然世界打交道,它是一种外化劳动,此时,个体的人的劳动对象化和外化可以合理推论出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合理解决笔记本I当中私有财产起源问题的矛盾性论述。另一方面,从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来看,不可否认,它是在劳动的私有财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土地和资本的积累是其产生这种发展变化的巨大动力,资本一旦被生产出来,便具有了独立的形式,其自然规定性和社会规定性也都随之消失,并对劳动、劳动产品和社会成员及其关系具有了一定的支配能力。加之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雇佣劳动,剥削随之产生,剥削的结果便是异化劳动,同时导致人的异化。综上所述,异化劳动必须是资本私有财产的结果。到此,我们便可获得劳动异化(对象化)→劳动私有财产→资本私有财产→劳动异化的清晰思路。总而言之,马克思在《手稿》写作期间,虽然笔记本I和笔记本Ⅱ的写作中间有较大的时间间隔,但是他对劳动私有财产和资本私有财产的突破性区分,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之前关于私有财产起源的矛盾,使其本身的逻辑和思路更加清晰。

;

『柒』 为什么说儿童思维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由于思维发展水平低而表现出的思维上的种种不足.指个体倾向于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去自我中心表现为,从不能区分自我与外界到摆脱对动作和直接感知觉的依赖,能够区分自我与外界,能够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获得观点采择能力等.在感觉运动阶段初期,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为不能区分自身与外界,完全生活在“此时此地”的世界中,认识不到在他的感觉之外还存在更广阔的世界.在感觉运动阶段末期,随着象征性机能产生,儿童能够区分自身与外界,这是去自我中心的表现.在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表现在表征水平上.此时,儿童虽然对事物形成了表征,但不能表征他人的心理世界,所想所感总是和自己所想所感是相同的,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儿童的思维进一步去自我中心化,表现为能够从多个维度来认识事物,能够认识到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持有不同的看法和态度,即具备了观点采择能力.因此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捌』 如何促进青少年实现从 自我中心 向 去自我中心 的转变 急要!帮帮我!

关键在于帮助青少年改变自己的认识。# o, i* A+ Z; X9 p
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人人旭愿。这就要求人人正视客观现实,学会礼尚往来,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当然应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欲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那么,事实上人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的。

其次,从自我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第三,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身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分点给他人,把公心留点给自己。

阅读全文

与青少年去自我中心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站资产交易区块链 浏览:65
怀旧服附魔挖矿哪个好 浏览:345
期货炒比特币有时差 浏览:667
央行数字货币的英语拼写 浏览:843
ok数字货币app 浏览:341
蚂蚁区块链合约地址 浏览:387
比比特币在中国合法 浏览:699
比特币不同交易所价差 浏览:961
区块链技术实现pki 浏览:142
比特币是不是就是挣汇率 浏览:340
比特币ai图 浏览:696
矿机南路1号院 浏览:575
比特币l3对温度要求 浏览:831
数字货币威胁人民币 浏览:542
以太坊减产时间 浏览:893
世界上一共多少比特币 浏览:4
区块链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应用 浏览:56
区块链确认速度 浏览:655
remix以太坊solidity 浏览:270
theta区块链如何 浏览: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