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區塊鏈 > 區塊鏈的爭議

區塊鏈的爭議

發布時間:2024-04-23 10:12:05

① 基於區塊鏈的智能合約目前面臨的問題與挑戰是什麼

金窩窩集團分析基於區塊鏈的智能合約面臨的問題有如下幾點:
1-安全性問題:關鍵問題之一就是安全性及信任度的問題。智能合約系統都被設計成無需信任的環境,這就意味著無法改正出現的錯誤;
2-私密性問題:有效利用區塊鏈的一大挑戰就是區塊鏈提供徹底的透明度;
3-意外情景問題:智能合約聽起來非常好,但如何正確、合適地處理意外場景下的合約執行,是一個問題。

② 年薪百萬的區塊鏈職位薪酬存在泡沫嗎

這天中午,31歲的郭楊 (化名)剛開完上午的技術會議,接下來還有七八個小時的技術討論等著他,難得有時間從工作中抽離出來和朋友吃個飯,一聽對方說了句「區塊鏈技術總監年薪150萬」,手一抖,碗差點翻了。

張作義現在的目標,就是以相同的方法完成區塊鏈技術在其他場景的改造,他稱,隨著團隊做的越來越多,大家看到有三百多上線的品牌商,已經有將近八千多個商品,就像搭積木一樣,正在一些品牌商合作的基礎上再建立起他合作關系。

郭楊此刻也躊躇滿志。晚間9點,他加完班和朋友在公司食堂一邊用餐,一邊講述區塊鏈項目的最新進展,經歷了區塊鏈行業的起伏,也聽了一些或悲或喜的消息,反倒覺得區塊鏈這項技術更有生命力,更值得去探索。想到此,覺得當下工作讓自己的野心得到了釋放,並期待著建立一份真正屬於區塊鏈技術的事業。

③ 區塊鏈的問題

區塊鏈有一定用處,但絕非萬能。

區塊鏈主要有兩個問題。

1 區塊鏈無法驗證系統以外的信息真偽,如果上傳區塊鏈的信息本身就是假的,區塊鏈的防偽防篡改就毫無價值。若要保證上傳信息真實,還是要有一個權威機構把關。既然都相信這個權威機構上傳的信息了,為什麼又要害怕它篡改信息呢?用不用區塊鏈又有啥區別呢?

2 在區塊鏈世界裡,代碼就是法律,系統可自動運行,但是,一旦與現實世界交互,現實世界可就不一定認同代碼的法律了。比如,區塊鏈上簽了一份合同,到期自動執行,劃轉資產,但是,現實中若有老賴,不按區塊鏈上合同執行現實中的資產劃轉,這合同就是一紙空文,還得現實中的法院等機構出手。

區塊鏈第一個落地應用,比特幣,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影響力,是因為它剛好可以避開上述兩個問題。

比特幣完全是自成一系的,所有信息都產生於比特幣系統內部,具有封閉性和可驗證性,比特幣不與任何現實資產掛鉤,所以才能便捷地通過程序自動運行。

比特幣由於其完全虛擬,完全靠程序和規則運行,所以無國界,不受監管控制,無需匯兌,自由流通,無法凍結沒收,人人可用,不會超發貶值,這是它相對於法幣的優勢。

但是,正因為比特幣完全靠定死了的規則和程序自動運行,比特幣供給沒有彈性,若私鑰被盜財產就會丟失,且無法追回,這也是它的缺點。

同樣,現實中運用區塊鏈技術,如果真的追求代碼就是法律,私鑰證明一切的話,若私鑰被盜,必然會導致資產丟失無法追回。比如,將股份映射到區塊鏈上,難不成某一大股東的私鑰丟了,他的股份也就全部用不了了嗎?這也是區塊鏈無法迴避的問題。

綜上,區塊鏈真正的殺手鐧應用,其實就是加密貨幣。搞無幣區塊鏈,並沒有那麼大的顛覆性作用,而且要慎防一些騙子打著區塊鏈的旗號騙錢騙補貼。

#數字貨幣# #比特幣[超話]#

④ 硬科技:物聯網、區塊鏈與數位貨幣 長達4年的國際標准之爭底定

各位在網路打滾多年的科科,或多或少,都可以親身感受到「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的歷史輪回。

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排山倒海的業者、分析師和媒體,拚命炒作看似虛無飄渺,但絕對掛保證和商業投機緊緊掛勾的話題,別的不說,像本世紀初的網格運算、刀鋒伺服器、雲端運算、物聯網、機械學習、霧運算、邊緣運算、直到最近因眾人瘋狂炒作數位貨幣而火紅的區塊鏈等等想必各位絕不陌生的關鍵字,莫名其妙的占據了大量媒體版面之後,不知不覺中,就被更聳動的技術行銷名詞淹沒,「還沒開始就結束了」,僅在Google等搜尋引擎,遺留供後人憑吊的歷史陳跡。

說穿了,萬變不離其宗,近代資訊科學的發展軌跡,受限於單一運算容器終究有其極限,總脫離不了支撐巨量服務的分散式運算,諸多琳琅滿目的技術行銷名詞,事後回顧,僅為瞎子摸象的一隅,被人類的痴愚貪念,蓄意包裝後的加工化合物。

「物聯網(IoT)」和「區塊鏈(Blockchain)」就此在歷史的舞台上站穩的腳跟,幾乎無人敢否認,「萬物互聯」與「去中心化」將構成「NewInter」的基礎,只是礙於諸多因素,這2種技術的應用等級,遲遲沒有達到世人最初的期待。但當這兩者合而為一,那就將開辟另一個嶄新的應用領域,足以改變人類的生活與未來。

物聯網喊了這么多年,大規模推廣卻看似原地踏步

物聯網熱潮並非短短幾年的事情,然而始終未普遍見於你我身邊。這因素很復雜,同時兼具「技術門檻」和「商業模式」的層面,讓我們遲遲看不到科幻小說般描述的物聯網世界。

技術門檻是什麼?

物聯網不外乎布署大量智慧化的終端裝置,但這些終端收集到的資料,最終還要為人類服務,這就引發了人和設備之間的互信疑慮:人類要如何信賴設備,設備要如何取信人類,設備和設備之間如何彼此確認資料是正確、而且不會被竄改。

物聯網的資料傳遞與交換,一出亂子,可是會搞出很多人命的,相信不會有人希望自己家中的物聯網裝置被駭客入侵亂搞而且「被自殺」,例如晚上睡覺窗戶全關所有家電浴室瓦斯爐熱水器都開到最大活活搞死你的荒謬場面。

為何需要商業模式?

接著,通過物聯網取得數據之後,例如我家現在的溫度是多少,農地裡面的農作物現在生長狀況如何,從資料採集、資料分發、資料轉化為有意義的資訊,一路到多個主體之間分享資料,就涉及了「所有權」、「使用權」、「價值的分配」,衍生出一系列「信用」和「價值」的議題。

收集到一大堆資料是一回事,你要如何讓這些資料產生相對應的價值,並有信用基礎、商業模式和生態系統去推動其運行,那又是另一回事。難道這幾年下來,做好放在那邊卻長期乏人問津的「IoT平台」還不夠多嗎?

當今數位貨幣的荒謬之處

很幸運地區塊鏈就是踢開這2塊擋在路上石頭的最佳解答,確保資料的可信度與安全性,並賦予資料價值,將其轉變為可計價的數位代幣(Token),讓物聯網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產出的巨大資料,成為此代幣的信用基礎,而不是僅浪費地球資源虛耗龐大的「挖礦」電力,而且除了數位貨幣之間的兌換,還沒有可以交易的「商品」可買,完全違背了貨幣本質「降低交易成本」的初衷,這真是數位貨幣最大的荒謬。

很多技術宅往往對「商業」嗤之以鼻,抱持不屑一顧的輕蔑態度,但請動腦想想,今天像日本動漫畫產業與同人商品如此風行全球,背後支撐其發展的,絕對不是關在家裡的御宅族,而是推波助瀾的「商業化」,天底下所有產業的興盛,也同樣有跡可循,要理解這么簡單的道理,真的一點也不難。

區塊鏈技術的4個發展階段

現在談到區塊鏈,大多數人只會想到比特幣和乙太幣,但區塊鏈並沒那麼簡單,雖眾說紛紜,大致上可定義為以下4個發展階段。

區塊鏈1.0:對北極熊不太友善的比特幣。區塊鏈2.0:乙太坊的智慧合約。區塊鏈3.0:實現煉和煉之間的融合與互通,進而進行跨煉合約。區塊鏈4.0:打造物聯網區塊鏈,數位資產來自實體世界的數據,區塊鏈建立物聯網底層的互信,填補資訊使用的信任機制。一方面建立物聯網生態,另一方面建立商業模式和經濟型態。創造可信任的物聯網區塊鏈生態體系。

成功的產品絕非只靠技術就能躍進

融合區塊鏈之後,物聯網的發展就從此一帆風順?當然不是,世上任何推廣成功的產品與應用,從來就不是單單仰賴「技術」即可功德圓滿。

假使三十年前沒有OSI七層模型,網際網路的演進,根本不可能如此迅速。缺乏「框架(Framework)」,也就是所謂的國際技術標准,大家都在「多樣少量」,沒有經濟規模,再多的新創公司都會壯烈犧牲。畢竟物聯網覆蓋了整個世界的資訊交換需求,如果沒有一個聯盟或生態體系,大家都在單打獨斗,無法集中資源,確實的落實應用,只會讓深奧幽玄的技術,停滯於天馬行空的想像。

少了框架,就像少了設計圖的房子,空有磚塊和水泥,你還是無法萬丈高樓平地起的蓋起一棟穩固的高樓。

國際間長達4年的規格之爭

歷經長達4年多的規格戰爭,2017年底由中國推動、德國與瑞典協助的ISO/IEC30141「IoT參考架構」(IoTReferenceArchitecture),通過了國際標准草案投票(DIS),也正式將中國的「六域模型(six-domainml)」國家標准GB/T33474-2016,拱上了物聯網區塊鏈的浪頭。而六域模型就扮演著類似三十年前OSI七層架構的角色,對物聯網未來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這種「國際標准」究竟如何成形,美國日本韓國如何拚命阻擋中國的提案,背後暗藏了多少大國私下角力與權力斗爭的「國際戰爭」,很可怕,不要問。

那已經有相對應的實作?

2017年五月啟動專案、十月通過中國國家工信部區塊鏈技術測試的「SDChain(Six-DomainChain)」是ISO/IEC30141全球第一個實作,基金會設置於新加坡,其數位代幣SDA(Six-DomainAsset)在2018年1月8日開放交易。

ISO/IEC30141定義的「六域模型」和SDChain打造的「六域煉」,前者是物聯網與各行各業融合的方法論,後者提供更強固的去中心化公有煉底層,並建立實際的應用與社群。

至於SDChain項目發起人與ISO/IEC30141規格制定主編輯那「神奇的巧合」,請自行跪求Google大神,在此不便撰述。

物聯網的共識演演算法,真的非得要區塊鏈不可嗎?

這是一個高度爭議性的話題,尤其當「無區塊分散帳本」的IOTA受到眾人關注後,區塊鏈與DAG(DirectedAcyclicGraph,有向無環圖)之間的優劣,一直不斷的被眾人關注並評論著。

從帳面上來看,相較於區塊鏈,DAG不受制於區塊體積與工作量證明(POW),免交易費,較能節省頻寬與耗電,理論上有更強的規模延展性,但也有雙重支付確認與缺乏傳統意義上的「共識」等疑慮,而被取消的交易費,在實務領域也被視為提升區塊煉安全性的重要環節,因此這些特性可能限制其應用范圍。歷史的教訓已經證明,如果學術上已存在爭論,那實際應用上問題只會更多,這些都有待時間證明。

此外,受到炒幣歪風的不良影響,這年頭的輿論已經被扭曲成「誰看起來比較炙手可熱,誰的數位貨幣價格比較高,哪種技術就一定比較先進」,但重點是生態,而不是貨幣,應由應用場景決定共識演算法,能不能「挖礦」就更不值一哂,這對人類一點貢獻也沒有。

物聯網正處於迎接黎明前的黑暗

從物聯網概念被提出,一路到區塊鏈因比特幣而爆紅,區塊鏈逐步展現了可解決物聯網宿疾的潛力,直到國際標准問世,提供可遵循的總體架構框架,足以幫助各行各業真正釐清物聯網是什麼,就這樣,足足耗費了近二十年的光陰。

看的更遠,從三十年前的OSI模型,直到今天的六域模型,這三十年過程是「溝通自動化」轉型到「執行自動化」的時代,人和物、物和物之間將會自動溝通,互通有無。我們可預期的「一萬億」聯網設備,如何管理?如何改善生活?如何創造財富?這才是當代最大的挑戰。

此時此刻踏入物聯網產業,並有能力提供完美解答的企業,將有機會成為未來的科技巨頭。各位科科也許將有幸躬逢其盛,親眼見證到物聯網改變你我的生活,以及新科技霸權的誕生,在踏出黑暗、准備迎接黎明的當下,值得拭目以待。

⑤ 騰訊如何回應區塊鏈問題

雖然比特幣一直都是毀譽參半,但支撐其發展的底層技術區塊鏈卻日益得到各界認可和重視。2018開年,區塊鏈受到的追捧再次急遽升級。不僅是小型初創企業,騰訊、阿里、網路、京東等巨頭公司也都紛紛加碼對區塊鏈的投入。

騰訊區塊鏈應用處於多點逐漸開花的階段,區塊鏈技術已經被應用在了供應鏈金融、騰訊微黃金、物流信息、法務存證、公益尋人等領域。此外,騰訊還推出了區塊鏈開放平台BaaS。

蔡弋戈並透露,今年將力推區塊鏈結合供應鏈金融,推出供應鏈金融開放平台。同時,在ABS平台和虛擬數字資產等領域持續探索落地。

⑥ 能源區塊鏈研究|加密貨幣采礦業負載過重引發全球爭議

加密貨幣采礦業負載過重

引發全球爭議(上)

區塊鏈使數據記錄和存儲能以一種安全且詳盡的方式進行,這讓該技術的一眾發燒友們表示,區塊鏈的應用對於未來電網發展至關重要,其中分布式能源佔主導地位,具有不同消費能力的消費者們都使用區塊鏈及相關設備發電、儲電、購買和出售電力。

與此同時,由區塊鏈衍生並在當前網格上運作的加密貨幣出現了一些問題。

原因是加密貨幣采礦業為網格帶來了負載,這引發了全球各地有關電力分配的爭議。

從根本上講,加密貨幣礦工執行以下任務:驗證加密貨幣交易,並在分布式賬簿中記錄這些賬目,然後對所有涉及加密貨幣的交易進行跟蹤。他們執行這些任務並不是因為大公無私,而是因為驗證交易的第一個礦工能夠因為在分類賬簿中進行記錄並解決與之相關的數學問題而被獎勵一個新的加密貨幣。

由於該過程很復雜並涉及到礦工之間的競爭,因此加密貨幣采礦需要強大的計算能力,除此之外還需要大量電力。這導致礦工們在電價低廉的地區開設商店,但這地區並不總是受人歡迎。

阿布哈茲為吸引外部投資對國內進行電網優化等工作付出了巨大努力,但其具有爭議性的地理位置卻對此起到了負面作用。然而與此同時,該地區水電資源豐富,房價不高,管制寬松,且政府常年處於動盪之中,因此該地區電力價格低廉,進而吸引了很多加密貨幣礦工。

加密貨幣礦工運營的伺服器農場負載繁重,而阿布哈茲的電力基礎設施又不完善,二者結合後問題更加嚴重,因此當地電網運營商在本月初連續停電數日,並呼籲該州停止礦工的運營,直至電網的狀況得到改善。

加密貨幣礦工在美國也引起了一些爭議,這些爭議程度相對較輕。

舉個例子,紐約州北部低廉的水電價格導致當地的加密貨幣礦工使用了過多的電力,因此當地為他們服務的公用事業單位不得不購買更多、更昂貴的電力,並且提高所有客戶的電價。如果礦工們能為他們建造工廠的社區增加一些經濟利益,可能就不會出現諸多麻煩。但事實是他們並沒有這樣做,他們既沒有僱傭很多人,也沒有為他們佔用的建築物投入大量資金。這導致代表該州36個市政當局的紐約市電力局要求紐約州公共服務委員會(PSC)的成員為加密貨幣礦工等高密度負荷客戶制定新的關稅,2018年3月,美國公共權力協會Paul Ciampoli先生的一篇文章透露,PSC已經默許了這一做法。

全國能源信息平台聯系電話:010-65367702,郵箱:[email protected],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台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

⑦ 技術探路進行時:區塊鏈試水互聯網金融糾紛處理

金融數字化正在替代傳統的信貸模式。然而,自動化的信貸審批為金融機構帶來效率與便利的同時,快速增長的信貸筆數也為其帶來了後端逾期糾紛處理的壓力。

金融機構自行開展的催收效果不佳,而與第三方催收機構合作又難以管理其規范催收,這導致暴力催收時有發生的情況,始終是懸在機構們頭上待解的難題。針對這一行業「頑疾」,區塊鏈技術正在嘗試提供解決方案。

智能合約改造業務全流程

「小額、分散」是普惠金融深入發展的重要目標,但傳統催收模式無論是從成本與操作難度上,顯然與當下互聯網金融的需求無法匹配。

近十年來,個人消費信貸發展迅速。銀保監會2015 2021年數據顯示,消費類貸款占整體貸款業務規模的比例長期占據人民幣貸款總余額的兩成以上,且該佔比呈現總體增長趨勢。而根據《2021年四季度銀行業保險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情況》,2021年四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2.8萬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35億元。

以代理律師與借款人溝通協商的實踐情況為例,一般情況下還款意願較低的逾期借款人法律意識淡薄,進行財產轉移等逃避債務的手段並不少見,因此普通電話、簡訊催收並無太多效果。但是,在接入法院司法區塊鏈系統後,當事人登錄法院網站可以查到區塊鏈上的借款證據存證,無論是從效率還是背書能力上,都會對這一類借款人形成信用懲戒壓力。更重要的是,在發生逾期之前,由於區塊鏈存證證據具有不可篡改等特性,可以起到督促鏈上主體誠信守約的效果。

最高法官方微信公眾號披露的一則案例顯示,自然人楊某與杭銀消費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杭銀消金」)在「杭銀金融」App簽訂個人借款合同。楊某未按時還款,杭銀消金多次催討後向法院提起訴訟。作為杭州互聯網法院司法區塊鏈的接入方,杭銀消金與楊某簽訂的合同早已同步至司法區塊鏈。客觀事實清晰,承辦法官開展非同步調解,楊某無法抵賴後同意還款,案件7天內辦結。

據最高法介紹,2018年9月,杭州互聯網法院正式上線全國首個司法區塊鏈平台。截至2022年4月,上鏈數據總量超56.9億條,調取電子證據9700餘條,相關案件調撤率超98.7%。

據馬上消費金融方面透露,目前該公司已經基於自身區塊鏈技術,對調解平台自動生成的電子律師函、客戶在線調解實時確認的調解函材料進行上鏈存證。「區塊鏈證據的公信力,解決了司法訴訟過程中取證難、存證難、認證難的問題,支撐企業高效清收不良資產,尤其能提升小額批量的賦強公證、調解,甚至提升執行查控環節的存證、處理、審理效率。」

跨鏈互通有待進一步落地

該負責人介紹,目前公司採取的模式是,與工業和信息化部許可設立的電子認證服務機構開展合作,為消費金融公司的貸款業務提供全流程電子存證服務,立案時提供電子存證報告以證明全流程數據的真實未篡改。「這也是當前常見的模式,其優勢在於適應面廣,可在符合管轄權規定的多家法院或仲裁委開展訴訟或仲裁服務。不足之處在於,初期需要與法院及仲裁委溝通確認電子存證報告的有效性,具體立案時復核每個案件對應的電子存證報告需要時間。」

同時,上述負責人也不掩飾他們對新興技術的期待:對於司法區塊鏈,消費金融業務與法院主導的司法區塊鏈結合,在逾期還款糾紛提交法院立案時,消費金融公司可直接授權法院上鏈獲取業務全流程的資料,有效簡化證據資料提交流程,確保證據資料真實性,提高證據鏈效力及證據資料復核效率,實現快速立案、高效審理。「通過該技術實現資料提交與對接,有望進一步加大實現對個人信息的有效保護力度。」

⑧ 區塊鏈到底靠譜嗎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有很多科學技術應用於人們的生活當中,區塊鏈就是用於非常廣泛的一種互聯網技術,區塊鏈的目的就是要驗證信息的有效性,所以它是具有防偽功能的。區塊鏈它是將很多數據塊按照時間的順序進行一種鏈式結構的組合來維護資料庫的可靠性。區塊鏈的應用領域也比較廣,經常用在金融,互聯網,保險,還有一些公益領域等。區塊鏈它分為公有和私有,它最大的特點就是高度透明,去中心化還有集體維護等,因為用的過於廣泛,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人對區塊鏈產生了質疑,不知道它是否靠譜。

總體來說區塊鏈技術它並不是一個騙局,它是靠譜的,但同時它也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區塊鏈技術如果應用在合法的領域是能夠有很大的好處的,但是一旦誤入歧途,引入了非法的領域將會產生非常嚴重的後果。

⑨ 區塊鏈有哪些看不到的痛點

始於2017年,火遍全社會、全世界的區塊鏈概念還在升溫,吸引人和社會資金蜂擁而入;助推比特幣,以及類似網路「加密數字貨幣」(如以太幣、萊特幣等)價格的大幅上升,創造了諸多「一夜暴富」的神話。有關數字幣、區塊鏈將顛覆傳統,深刻變革世界的說法不斷拔高。區塊鏈創業和發展看似如海嘯般撲面而來,但卻越來越集中到造幣和炒幣之中,越來越陷入挖礦造幣的「比特幣區塊鏈」思維和範式不能自拔。

實際上,也確實有中央銀行認為比特幣、以太幣等網路數字貨幣可能代表了網路世界的發展方向,必須緊跟潮流,搶占數字貨幣先機,在網路世界中形成影響力、爭奪話語權,並且模仿比特幣、以太幣開始投入資源設計自己的數字貨幣。但由於比特幣、以太幣等網路數字貨幣最大的特點是「去中心」,這與一個國家中央銀行主導的「中心化」的數字貨幣本身就存在根本性的沖突,很難協調。而且,即使央行能夠模仿比特幣、以太幣等設計出一套不同於法定貨幣的全新貨幣體系,這一貨幣體系也難以在一夜之間甚至短時間內完全替代現有法定貨幣體系,那就意味著一個國家將要在很長時間內並行兩套貨幣體系,這將使貨幣當局面臨巨大挑戰和風險,稍不小心就可能造成貨幣體系的混亂,引發金融運行的劇烈動盪,是非常危險的。因此,經過幾年的論證和嘗試,有的央行宣布停止數字貨幣的研究。中國央行也逐步明確,央行主導的數字貨幣不是比特幣、以太幣那種全新的網路加密數字貨幣,總體上仍是在現有法定貨幣及其運行體系(包括商業銀行在內)下,充分運用包括區塊鏈在內的各種技術,進一步提升法定貨幣的數字化,主要是取代貨幣現金(M0),不需要「挖礦」產生。

可見,完全拘泥於「比特幣區塊鏈」範式,並無多大價值和發展空間,區塊鏈的發展需跳出「比特幣區塊鏈」的思維和範式!貌似完美的挖礦造幣式區塊鏈並不完美,別再自欺欺人了。

⑩ 區塊鏈目前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區塊鏈目前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現階段,區塊鏈領域的應用項目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是與區塊鏈技術較為匹配的新商業模式,比如跨境支付、供應鏈金融、產品溯源等等場景;二是基於已有中心化業務進行改革的應用,即利用Token的經濟激勵機制。
隨著技術的發展,該領域應用項目的數量正迅速膨脹,不少人認為2018年將會是區塊鏈真正與實體經濟結合並爆發的一年。不過區塊鏈技術當前仍處於早期發展階段,面臨著包括監管環境、人才匱乏、技術認知等方面的挑戰。

從技術層面來看,將區塊鏈技術應用至實際行業場景中,需要解決交易速度、數據共識、節點維護等問題。當前比特幣網路每秒僅能處理七筆交易,而較為領先的超級賬本技術也只能達到200到300筆的水平;這與每秒上萬筆交易處理能力的中心化系統相比,還有一大段距離。此外,目前領域內缺乏相關激勵機制,使得參與節點間較難有序運行。從監管層面來看,雖然大部分國家都積極擁抱區塊鏈技術,但是現階段還未有較為完善的監管法規及行業標准。而不適當的監管措施,或許會阻礙著這類新興技術的創新發展。
受到底層技術有待進一步成熟、智能合約公鏈平台缺乏、各類Token生態兼容不足、政府監管不明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現階段區塊鏈應用項目的落地較為緩慢,同時還呈現出項目質量良莠不齊的情況。為此分析人士表示,相較於通用型區塊鏈,短期內將得到突破的或許是面向特定場景及應用的聚焦式區塊鏈。

閱讀全文

與區塊鏈的爭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深圳工行數字貨幣紅包 瀏覽:172
礦機挖幣手機APP 瀏覽:236
qq幣算虛擬貨幣 瀏覽:291
以太坊源碼筆記csdn 瀏覽:449
巴菲特為什麼不看好數字貨幣 瀏覽:228
今天新比特幣礦機價格 瀏覽:835
數字貨幣交易法律 瀏覽:512
區塊鏈轉讓公司 瀏覽:161
工商信息當中有數字貨幣 瀏覽:562
冒險與挖礦兔女郎 瀏覽:976
陳偉星比特幣價格 瀏覽:20
虛擬貨幣哪兒 瀏覽:570
芯動礦機2019 瀏覽:136
比特幣雲挖礦軟體 瀏覽:927
福州中科院虛擬貨幣 瀏覽:612
怎樣在以太坊上ico 瀏覽:45
區塊鏈交易記全被記錄 瀏覽:657
以太坊錢包分64位么 瀏覽:115
央行數字貨幣dcep下載APP 瀏覽:527
比特幣星火礦池 瀏覽:364